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打造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 同裡古鎮保護的人本情懷

打造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 同裡古鎮保護的人本情懷

日期:2016/12/13 20:03:29      編輯:古建築紀錄

  南京7月14日電 “古鎮居民的現實生活與歷史建築完美融合”,這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高級講師馬克對同裡的第一印象。馬克此行來到同裡,是為參加在當地舉行的一個國際性古鎮保護論壇。

  短短1年多,先後已有“中英文化遺產保護論壇”、“世界文化遺產教育基地研討會”和“古鎮保護與發展”等3個國際性論壇在同裡召開,古鎮保護與利用的“同裡模式”引起國內外專家的關注,成為他們學術研討的案例。“作為國際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同裡不斷更新的古鎮保護理念與古鎮保護背後的人本情懷值得我們借鑒。”馬克說。

  古鎮保護“上看一千年,下顧一千年”,要經受時代檢驗

  身上背著行囊,手裡拿著地圖,來自英國的情侶傑克與戴安娜已經在同裡逛了兩天。和眾多國外背包客一樣,兩天裡,他們走遍了同裡古鎮的大街小巷,甚至連古鎮內的仿古消防亭也成為他倆合影的對象。

  在新晉“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的耕樂堂裡,兩人駐足了很久,“聽說這裡的堂樓原本已經傾斜,最後用了一種辦法(“打牮撥正”),首先拆除屋面和四周的圍牆樓板,在只剩一個框架的情況下,在廊柱上綁了鋼絲,每天10厘米,一點一點拉直,太不簡單了!”

  兩人的感受,正是同裡多年來在古鎮文化遺產保護上下苦功,力求保留原汁原味的真實寫照。

  同裡古鎮文物古跡眾多,單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就達6.5萬平方米,占總建築面積的61%。上世紀70年代末,同裡就啟動文化遺產保護。該鎮首先從摸清家底入手,邀請同濟大學和省、市建設、文化部門的有關專家一起對全鎮的歷史街區、傳統民居和文物古跡開展比較全面、系統的調查,摸清文物古跡的保護現狀,並建立了電子檔案,進行動態管理。

  同時,該鎮委托專家編制《同裡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建立鎮域、歷史鎮區、歷史文化街區、各類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個層面的保護體系。成立古鎮保護辦公室,每月總結交流規劃的實施情況,成立同裡古鎮保護開發領導小組,把每年旅游門票收入的10%作為古鎮保護基金,並根據建築的風貌、年代、質量、功能、高度等實行分類保護。  “同裡的古鎮保護起點較高。因為任何保護和開發,都不能急功近利,必須經得起時代的檢驗。”同裡鎮黨委書記陳建忠說,正是遵循了“上看一千年,下顧一千年”、“修舊如舊、整舊如古”的保護理念,巧妙運用了分類指導、以獎代補等保護方式,同裡才真正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保護之路。今年1月,同裡古鎮保護工程還榮獲2012年聯合國人居署“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中的全球良好范例稱號。

  同裡政府對古鎮保護的重視,在當地居民中產生了共鳴,“保護從身邊做起”成為每一個同裡人的自覺選擇。

  今年67歲的龐昌榮,住在古鎮富干街31號。他的家是一座兩層的磚木結構小房子,已有80多歲“高齡”。由於房子沿街,地段較好,老龐便在家門口擺了個小攤,銷售飲料和紀念品,日子過得挺滋潤。這些天,氣溫飙升,但老龐依舊只靠一台電扇降溫。“景區內沿街的老房子不能裝空調,不然空調外機會破壞老宅的風貌,有損古鎮形象。”

  今年初,由於房子超齡服役存在安全隱患,老龐便向鎮上打了申請,花35萬元對老宅進行原樣翻新,並配套了相應的內部設施。“現在古鎮上的老房子,每平方米最高售價近2萬元。這些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一定要好好保護,將來會繼續升值。”老龐說。“以前實施‘三線入地’時,百姓總是抱怨影響出行。現在,我們實施的任何古鎮保護工程,百姓都非常配合。因為他們知道,古鎮上的一切都有價值。”陳建忠說,古鎮的管理者並不都是古鎮保護專家,同裡的古鎮保護,需要專家的指點,更需要百姓的支持。

  如今,在古鎮景區,當地居民要對老宅實施任何改動,都會主動向鎮上提出申請,並寫好承諾書。同時,鎮上也會邀請同濟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對方案進行評估,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決定最終實施方案。“作為一個古鎮,一個旅游景區,同裡古鎮區內的居民數量仍然偏多,他們的日常生活與出行,難免會給古鎮保護和景區管理帶來一些難度。”陳建忠說,同裡希望吸引一批既有經濟實力,又有文化品位的個人或團隊,收購百姓手中的一部分老宅。一方面,為當地居民增加收入,到古鎮外重新置業改善居住環境。另一方面,這些“新鮮血液”能把老宅打造得更上檔次、更有品位。“除個別因保護利用需要外,同裡不搞大面積動遷。我們希望通過市場調節,提升同裡休閒、生活和經營的業態,打造一種唯美的生活理念,享受生活從同裡開始。”

  搭建技藝傳承平台,古鎮保護的軟實力落腳點是人

  經過30多年的探索,如今同裡正朝著“千年古鎮、世界同裡”的目標不斷邁進。但同裡人也越發清醒地認識到,在未來的古鎮保護道路上,技藝傳承更為重要。

  剛剛完成了同裡商業廣場上的六角亭建造,70歲的老木匠樊錦堂和同伴又接到了新活,參與同裡電影院的修復工作。有活干,老樊挺高興,畢竟自己寶刀未老,但他也有淡淡的憂傷,“以自己的年齡,還能為同裡服務幾年?”

  老樊與同伴都是同裡人,8個人的平均年齡已超60歲。他們不屬於任何建築公司,只要哪裡有活干,他們就到哪裡。古鎮上的亭子、水榭、曲廊,還有一些文保單位的木工修復,幾乎都出自他們之手。如今,同裡鎮上已很難再找出像他們這樣能熟練掌握古建木工技藝的老師傅了。年輕的木工,不願接班,紛紛轉投來錢更快的家裝市場。眼看著一手絕活面臨失傳,老木匠們無可奈何。“同裡的古建築,大多是磚木結構,每一塊磚每一根木頭每一條花紋,都體現了這座建築的歷史文化底蘊。”陳建忠說,古建築的修復很難,但更讓他們為難的是,懂得古建傳統修復技藝的能工巧匠越來越少,這些人是真正增強同裡古鎮保護的軟實力。

  去年8月,中國遺產保護志願者工作營同裡站開營,來自中英兩國的18名志願者在同裡安營扎寨,參與修復一座百年的老宅。今年,同裡又招募5名志願者赴法國參加當地的遺產保護志願者工作營,入選人員同時也成為了同裡遺產保護的志願者。“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活動,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保護、開發好古鎮。同時,也希望更多人能意識到古鎮保護的重要性,讓更多人能參與到古鎮保護中來。”陳建忠說,古鎮保護,最終落腳點還是人。讓人欣慰的是,同裡已經清楚看到了自身的不足,這也促使同裡用更大的決心,更大的力氣,在古鎮保護的道路上繼續扎實走下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