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探秘昆明民辦博物館聚財之道

探秘昆明民辦博物館聚財之道

日期:2016/12/14 20:37:10      編輯:古建築紀錄
       記者從昆明市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局博物館處了解到,目前全昆明市共有各類博物館112個,其中,國有文物類博物館21個、行業博物館57個、民辦博物館34個。有105個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占總數的95%。國有、行業的博物館有相應的資金支持,但民辦博物館在免費開放的情況下,該如何維持運行發展?春城晚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眾多民營和行業博物館面臨資金、場地、人手等困境,但部分民辦博物館已開始探索以商養館之道,努力趟出一條既有社會效應,又有經濟收入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民辦博物館迎來發展機遇
  業內人士認為,博物館產業發展主要是兩方面的因素,一是經濟發展所需要,另外,博物館也是本土文化的一個載體和窗口。例如在倫敦等城市,最大的經濟收入、效益最好的就是博物館產業了。
    昆明作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發展博物館產業有著很好的條件,再加之昆明也是國內知名的旅游城市,對博物館產業發展也有著需求。因此,2008年以來,昆明市相繼出台《關於充分利用文物資源大力發展博物館業的實施意見》、《昆明市博物館業發展獎勵辦法(試行)》等,推動博物館業快速發展。在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昆明市采取先掛牌運行、再規范發展、重點培養的方式,降低博物館准入門檻,培育發展一批博物館,不斷提升全市博物館總量。
    2011年6月,昆明制定《加快建設博物館名城的實施意見》,計劃到2015年,全市各縣(市)區建成1個以上國有綜合性或專題類博物館。根據實施意見,昆明市將對投資興辦博物館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提供支持,以拓展門類、突出特色、搭建平台、加強宣傳為重點,大力發展和扶持行業、民辦博物館。在不久前舉辦的第五屆昆明泛亞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上,昆明館免費為觀眾發放昆明市百家博物館的參觀路線圖;很多市民及部分省外旅游者表示要安排時間參觀下昆明的博物館。
    從中可以看到,政府部門對昆明博物館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從投資到發展重點都進行了細化,民辦博物館成為發展重點之一,迎來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
    資金制約民辦博物館發展
  在日前舉辦的“中國私立博物館生態白皮書”項目啟動儀式上傳出消息:中國私人博物館發展勢頭迅猛,2007年至今的5年內,從200多家發展到1000多家,但可持續發展面臨問題。
    昆明民辦博物館有了利於發展的環境,數量不斷在增加。但民間博物館也有自己的種種尴尬。民辦博物館的成立相對容易,但運營費用卻很高,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更進一步的保障支持。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昆明的眾多民營和行業博物館也面臨資金、場地、人手等困境。記者采訪了幾家博物館,發現“昆明大觀地質博物館”、“雲南錢幣博物館”都在維修展館,一些行業博物館例如“昆明警察博物館”則參觀人數非常少。情況較好的則是“雲南人家民俗博物館”和“雲南鐵路博物館”。
    昆明市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局博物館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北京,私人在辦館前,政府部門工作人員都會先進行‘理性勸退’,為的就是防止一些民間人士對博物館經營方面估計不足,導致最終經營不下去的情況發生。雖然在昆明我們沒有這個政策,但除了政府通過各種方式扶持發展,我們希望民辦博物館創辦者在創辦之初要審慎考慮可能遇到的問題,我們鼓勵有條件的個人或企業創辦博物館,但我們不鼓勵盲目辦館。面對經費等問題,除了政府支持,創辦者也可以考慮發展相關產業以維持運營。”
    部分博物館探索以商養館
  業內人士認為,民間性決定了民辦博物館當下的困境,但是也正因為民間性,使他們能不斷地釋放出活力。
    “不少台灣私立博物館,其館藏水准絲毫不遜於公立博物館,這些場館運營經驗對大陸同業來說有一定借鑒價值。”雲大的一位教授告訴記者,台灣的水草文化館除了每個月都有很多農業同行來館參觀訪問外,他們也跟出版業合作,在教科書上介紹各種水草,還把材料寄給台灣的學校,讓老師帶著學生們來這裡做戶外教學,通過各種鮮活的方式營銷水草博物館。這樣既豐富了博物館藏品的知名度,也促進了民間文化的積澱與傳承。
    近日成立雲南寶石及礦物博物館館長的吳世澤告訴記者,其實不僅是博物館的經營思路需要進步,大部分的受眾也需要更現代的學習、審美思路的培養。所以吳世澤就打算在今後定期舉辦“珠寶沙龍”,每個月與市民交流兩次,可以討論市場走向,也可以研究學術問題,讓愛好者跳出了一般的收藏概念,拓展到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探索中來。此外,吳世澤認為,雲南寶石及礦物博物館與旅游產業可以相結合,推出尋寶主題的旅游路線,例如從昆明出發,沿著馬關到文山,或者開發瑞麗、騰沖、怒江等地資源。“這樣的探寶旅游方式國外很流行。”吳世澤說道。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認為,從受眾方來講,國內目前的狀況無法同西方國家一樣,缺乏走進藝術場所進行鑒賞的普遍性習慣,但隨著發展,博物館不再是“陽春白雪”的存在,而是圍繞豐富的藏品,最大限度地延伸到餐飲、影視、古玩、文化旅游、房地產、文化會展等行業,使原本只是用來配套的設施呈現出一種“亞博物館”狀態,形成了一個集藏品展示、歷史教育、旅游休閒、收藏交流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新概念博物館,基本可以實現“以館養館”。
    個案分析 “以商養館”提高競爭力
  雲南寶石及礦物博物館館長吳世澤:
    在人們的印象中,民間博物館滿足於小巧玲珑,隱匿在不起眼的街巷,與公立博物館的美輪美奂形成一種差異化的平衡。然而近幾年,隨著民間資本的壯大,民間博物館逐步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怎樣推銷收藏品?怎樣讓人們走進博物館來欣賞美?怎樣在文化積澱與商業經營之間取得平衡?雲南寶石及礦物博物館館長吳世澤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努力探索著一條博物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道路。
    寶石市場前景被看好
  位於書林街的中國·雲南阿詩瑪珠寶荟的雲南寶石及礦物博物館剛建成開放還不到一個月,其中所展5000余件藏品均為吳世澤及其“石雅”團隊所采集和收藏。作為一個地質工作者,在上世紀80年代末,吳世澤及他的同行們就已完全確認雲南省有40種寶石及礦物,172個產地。
    在吳世澤先生看來,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文化有一條主線是以“玉”為核心的,當今中國珠寶市場的主體,也仍然是翡翠。但隨著時代發展,西方的寶石文化正快速融入中國珠寶市場。他館中幾件珍品均由非洲紅寶石雕刻而成,價值上百萬元,有“岳陽樓”、“黃鶴樓”等四大名樓,也有楊梅、荷花、牡丹等精品。“在前人的基礎上,做一點超過前人的東西。”雖然從完成這些精品至今,期間有不少人意向收購,但對於這樣的珍品,吳老卻傾向於轉讓給國家博物館收藏。
    “當別人都賣米線的時候,我就賣餌 。”吳老如此看待現階段的寶石市場,據吳老介紹,國人對寶石礦物知之不多,去年中國珠寶首飾行業銷售總額3800億元,但只有三成屬於寶石交易。
    展銷結合的運營方式
  1959年,19歲的地質學大二學生吳世澤收集到了他的第一個礦石標本,從那時至今,沒有一分錢外援,甚至連孩子的房子也賣了,全靠自己執著收集出的藏品。將雲南省39.4萬平方公裡范圍內的寶石及礦物保護、收集起來,並展示給民眾,是吳世澤和他的“石雅”團隊數十年的宿願。“有些雲南的寶石及礦物,資源已采盡,除偶爾能在國外大型博覽會上見到外,在雲南已見不到了。但在這個博物館這些礦物品種幾乎無一遺漏。”吳世澤認為,“博”+“物”才足以稱“館”,“博”就是要東西多,“物”就要求質量精。當然,對於民間博物館,走專業化之路也是關鍵,只有形成特色和亮點,做成品牌,才能增加吸引力,獲得大眾的青睐和資金支持。
    在“寶石館”和“礦物館”的外面,還可以看到圍繞著一圈展銷櫃,陳列著一盤盤個頭精巧的祖母綠、青金石、化石等,並明碼標價,以3元至幾百元的價格出售。“這賺得還不夠吃碗米線,目的只是為引起游客的興趣,或許市民花一點小錢從此就邁入了寶石和礦物的博大世界。”
    吳世澤告訴記者,在國外,博物館通過展銷結合的方式運營是常態,博物館要想體現自己應有的價值,必然不能忽略“市場營銷”的重要性。通過“以商養館”提高博物館的未來競爭力是每個業者都在考慮和探索的問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