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古糧倉
日期:2016/12/14 19:21:09   編輯:古建築紀錄
北京古糧倉南新倉的縮微模型
北京的古建築數不勝數,大部分都有上百年的歷史,好多都相當負有盛名,然而有一處老建築恐怕連好多土生土長的北京人都不一定知道,那就是古糧倉。在平安大道的東端,毗鄰東四十條,有個高牆圍著一個大院子,這裡便是老北京的皇家糧倉——南新倉。
南新倉的大院子位於一群高樓大廈中間,九座龐大的矮倉房靜靜地立在繁華都市的一角。青灰色的大城磚,木制的屋檐,龜裂斑駁的楠木柱,外形古樸的南新倉如今已經有六百歲了。走近其中一座倉房,用手輕碰石壁,順著外牆壁繞走一周,才發現這些倉房果真堅固無比,壁厚整整1.5米,難怪可以禁得住那麼長時間的考驗。倉門是仿古的楠木門,上了鎖,卻留得一絲縫隙,本想窺看裡面的結構,卻被門縫間傳來的一陣涼意搞得又驚又喜。“小姑娘,這些糧倉是冬暖夏涼的呀!”門口的大叔熱心地解釋道。一談起糧倉的冬暖夏涼,這裡的每個人都會露出自豪的神情。原來,這些看似設計簡單的糧倉竟有這神奇的特點,在北京寒冷的冬天,它可以讓室內溫度保持較高的恆溫,而在炎熱的夏天,倉內也是陣陣涼風,不用空調也完全可以很涼爽。
那麼究竟為什麼會如此呢?原來這跟古人智慧的設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明清時代,這些倉房被稱為廒座(廒是貯藏單位,每五間為一廒),作為京杭大運河的終端,這些糧倉貯存著運往京城的糧食。每廒座頂會開三個氣樓(天窗),如同三個迷你小房子立在瓦頂。它們可以為廒座通風,同時使倉中水汽從此蒸發,保持室內干燥。廒底會砌一層磚,上面鋪上木板,板層和磚底之間有一尺左右空隙,也用來出氣通風避免潮濕。除此之外,厚實的牆體也是關鍵,其底部約厚1.5米,頂部約1米,這樣能使倉內保持恆溫,也能避免讓鳥雀蟲鼠出入。這樣,在冬天干燥的室內就可以常常保持溫暖,而夏季來臨又有自然風扇,古時讓糧食保持干燥,不易腐爛,而在現代,這樣的特點也讓後來糧倉的利用變得多樣化。
南新倉如今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佳處。由於倉房獨有的古典韻味和冬暖夏涼的特性,南新倉吸引了不少投資商在這裡開設餐館、酒吧,或是用作私人會館,另外還有不少發布會和展覽都曾在這裡舉辦。
院子中心有兩間大倉房,門前掛著“皇家糧倉”的牌匾。古典外殼下是富有現代感的透明玻璃門,門上印著《說文解字》裡關於古時糧倉的介紹。走進糧倉,才發現室內設計其實並沒有很大修飾,依舊借著百年石牆和堅固的頂梁柱,甚至連舊時掛在室內的牌匾和“文革”時期在柱子上的詩句都依舊保留著,只是一旁多了許多寫著“請愛惜文物”的提醒語。本以為這裡只是一家餐館,卻不知原來還有個大劇場隱藏在此。劇場每晚都會演出昆曲《牡丹亭》,沒有舞台沒有燈光,而是用仿古的紅木家具圍出空地,仿照古時的普通戲班演出。這一處將古糧倉與古戲曲相結合,頗有韻味,以至很多人慕名而來。奧運會期間,美國代表隊、德國代表隊等也曾到南新倉體驗富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娛樂活動。更深入地走進老糧倉,會發現每間包廂都用昆曲的曲牌名來命名,且用一簾紅布代替了包廂門,走廊裡更是陳列著通過文物局展覽的各種明清代文物。現代化的設施間仍透露著古香古色,讓人沉醉。
不論是古典的韻味還是現代的生氣,不得不讓人感歎,六百年來,這古老而堅固的糧倉始終都為一代又一代京城人服務著。
(作者為香港教育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