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保部曾對全國土壤污染狀況進行大規模調查,數據至今未對外公布
沒有人願意生活在垃圾場旁邊,但你可能正居住在比垃圾更具危害性的“毒地”之上,因為你對所住社區的用地歷史數據幾乎一無所知。
在工業結構調整和城市用地結構調整之中,占據市區優越位置的一些劣勢工業企業,紛紛通過易地、搬遷改造,退出繁華地段,其遺留的大量“毒地”被開發。
不少“毒地”沒治理就被開發
近年來,中國有大量“毒地”被開發為住宅用地,甚至成為昂貴的地王。北京廣渠門15號地塊原來就是一家化工廠,入市拍賣成為2009年的北京地王,經修復後建起豪宅。
“毒地”開發的背景是正在進行中的城市“退二進三”計劃。這一計劃使產生於50多年前“大躍進”時期的眾多高污染工業企業關閉、搬遷,大量“毒地”亦隨之被暴露於城市的陽光之下。
由於其地理位置往往優越便利,幾乎所有的地塊都被開發。其中,有不少“毒地”未經治理,就被“正常使用”。
官方對土地污染狀況諱莫如深
中國面對“毒地”這一新污染問題,目前既缺乏搬遷前強制性的污染評估程序,又缺乏事發後誰污染誰負責的處理機制,大體呈現“哪裡出事、治理哪裡”的被動應對狀態。
2006年到2010年,環保部費時五年耗資10億元進行了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大規模調查。對此次調查數據,環保部諱莫如深,至今未對外公布。
環保部遲遲不公布調查情況,多位專家分析,其原因是目前修復技術不成熟,政府也難以一次性支付修復污染場地的巨額資金,且調查結果非某一部委能決策、掌控之事。而城市場地土壤污染狀況一旦公布,可能引起恐慌和巨大的經濟損失。
相關鏈接
毒地
所謂“毒地”,是指曾生產、貯存、堆放過有毒有害物質,或者因其遷移、突發事故等,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影響人體健康,具有生態風險或危害的地塊。“毒地”如不加治理,僅由土壤本身自然恢復,一般需要花費兩三百年,嚴重的要花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