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驚現罕見清朝官員干屍 隨葬品全被盜
日期:2016/12/14 8:44:56   編輯:古建築紀錄
寧德霞浦干屍
干屍身上貴重物品全不見
他是當地的王氏族人。目前,干屍已被運到霞浦縣殡儀館保管。當天,王氏族人們對古墓進行了清理。霞浦縣博物館工作人員雷謝清告訴記者,盜墓賊很早就踩好了點,直接把墓碑撬開進入墓室,把干屍拖出,拋棄在15米開外的空地上,然後開始翻找陪葬品。
小雷介紹,干屍身上的衣服都被解開,翻得亂七八糟,官帽和腰帶也不見了。根據霞浦當地習俗,如果是官員下葬,官帽上一般都有翡翠靈管,腰帶上也有鑲嵌一些貴重裝飾物,胸前擺放一枚銅鏡,身上還會放有銅錢等物品。可惜這些東西都被盜墓賊偷走了。經過王氏族人同意,干屍身上的官服已經被帶回博物館保存。
墓亭上石雕很有官家特點
“鯉魚的身子,龍的頭,這個石雕好奇怪!”隨著一陣驚呼,不少圍觀村民都拿著相機、手機對著古墓內清理出來的一塊石雕不斷拍照。“這是鸱尾,龍的第九個兒子。”博物館工作人員小雷說,在古建中,鸱尾只有官家才有,寓意“平步青雲”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據介紹,這塊石雕是墓亭的頂蓋,一塊刻有“居厥奠”的條石,以及刻有對聯的石柱等各種構件也陸續被發現。“這些都是鑲嵌在墓亭上的。”小雷告訴記者,帶有這樣精美雕刻的墓亭非常少見,建議後代在重修古墓的時候,把原有的墓亭恢復起來。此外,古墓內還找到了五六塊石碑,其中一塊寫明建造墓者是墓主人的三個兒子和六個孫子。
霞浦王氏族人曾經顯赫一時
記者在現場看到,墓碑上刻著“太原堂”的堂號,當地的溫氏和王氏兩大家族均有使用“太原堂”的堂號。“這座墓,20年前修族譜的時候就想找,但是沒有找到。”78歲的王景榮說,他拿著從族譜上抄寫下來的墓碑原文與被盜古墓對照,是一樣的,確定了這座墓主人的身份。
王景榮介紹,他們這支王氏是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從福州於山附近的“福履營”遷徙而來。已發現的干屍主人名為王弼庵,是王氏家族在霞浦的第三代。“奉政大夫五品官銜,是用錢捐來的。”67歲的王建仁說,家族從福州來之後,在霞浦城內做生意,分別從事縫紉、做碗、販魚,後來生意越做越大,人口也繁衍很多。他回憶,小時候,祖先牌位前供奉著一個聖旨盒,可惜在1958年被燒毀了。
墓主直系後代或曾遭遇變故
為什麼家族後代如此之多,但這座規模宏大、制作精美的古墓卻沒有人祭掃?王建仁說,家族裡有人說這座墓是“老虎墓”,很凶,都不願意來。他說,弼庵公後代在清末民初橫死不少,因此大家覺得是他的墓葬太“凶”。王建仁回憶,弼庵公的直系很早就搬到了寧德市區。但也有人說,在當年的動亂時期,墓主人的直系後代男丁被征兵,從此杳無音訊。
小雷說,霞浦有一句俚語:“王阿義家財——有家不懂敗”,講的就是王氏族人王阿義,將祖上留下的家業全部敗光,最後家道中落,把祖業房產變賣給了鄭朝忠。這座古民居位於霞浦縣城松城街道府前路95號,這就是當地“王緒鳳(音譯,為王阿義祖先)蓋房,鄭朝忠住”之典故的來歷。
“王氏族人願意將干屍無償捐獻出來做研究。”霞浦縣博物館吳春明館長說,如果有科研機構有意向,可以與他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