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緬甸捐建佛殿 入駐“中國第一古剎”
日期:2016/12/14 17:29:10   編輯:古建築紀錄 河南省洛陽市,經過兩年的建設,於2014年5月25日,千年古剎白馬寺的又一座異國風格佛殿——緬甸風格佛殿,內部裝修、裝飾及其他附屬工程已接近尾聲,預計近期將正式對外開放。整個佛殿區呈現出雍容華貴、金碧輝煌的氣勢,這也是繼泰國風格佛殿和印度風格佛殿之後,第三個“入駐”洛陽白馬寺的外國風格佛殿。
該緬甸風格佛殿區南北長108米、東西寬65米,整個佛殿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包括大金塔、大佛殿、博物館及兩處緬甸歷史著名建築的微縮景觀,總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其中核心建築大金塔高32.9米,以緬甸仰光瑞大光塔為原型縮建而成,設計塔身色調為金黃色,是佛殿的最高建築。
該緬甸風格佛殿是緬甸政府在境外捐建的第一個項目,佛殿以緬甸仰光大金塔為藍本,作為一座展現緬甸佛教藝術的殿堂,為保持佛殿建築風格的原樣性,佛殿的投資、規劃、設計、材料、造像、裝飾等全部由緬甸方完成。緬甸建築最大的特點就是用金黃色來裝飾,所以這座佛殿所有重要的部分都用金黃色來裝飾,建成後,不論從哪個角度去欣賞,都金碧輝煌。
“中國第一古剎”洛陽白馬寺,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座官辦寺院。(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洛陽白馬寺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第一座官辦寺院。目前,洛陽市已規劃將白馬寺建設成世界佛教文化園區,其中國際佛殿苑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公元六十八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雍門外建僧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故名該僧院為白馬寺。(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白馬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
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台、井仍依稀可見。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
整個寺廟布局規整,風格古樸。寺大門之外,廣場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為綠地。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驸馬、右馬將軍魏鹹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诏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2]
白馬寺山門采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征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台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跡。[2]
山門內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為元、明、清時期的作品。毗盧殿在清涼台上,清涼台為攝摩騰、竺法蘭翻譯佛經之處。東西廂房左右對稱。整個建築宏偉肅穆,布局嚴整。此外,還有碑刻40多方,對研究寺院的歷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