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蜀道難"已不再 線路有望進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蜀道難"已不再 線路有望進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日期:2016/12/13 23:07:44      編輯:古建築紀錄

    10月25日,蜀道文化線路保護與申遺情況通報會在成都召開。據了解,蜀道文化線路有望納入即將公布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而屆時古蜀道沿線的擂鼓寨遺址、阆中觀音寺、鶴鳴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等12處文化遺產也將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巍巍蜀道,綿延千年。作為我省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蜀道是古代連接中原和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橋梁,更是如今研究古蜀文化、三國文化的重要文化載體。挖掘蜀道價值,不僅是四川對歷史文化的傳承,更將成為推動四川經濟高地建設的動力引擎。蜀道申遺,實至名歸。
  蒼翠環抱 蜀道悠悠憩千年
  “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是古人對它的詠歎;“蜀道真如天,江行萬山間”,這是今人對它的吟唱。3000多年前,因蜀地山巒起伏環繞,險峰陡若飛瀑,直瀉淵底,與外界溝通極為不便,古蜀人築起蜀道,完成了世界的一個奇跡。
  史料顯示,蜀道在中國古代特指由關中通往漢中,及由漢中通往巴蜀的陸路交通干道,即今天始於陝西關中平原的長安,止於四川成都的陝川驿道,是穿越秦巴山地修築的一條道路。包括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駱道(堂光道)、金牛道、米倉道、五尺道等。
  據了解,古蜀道是歷朝歷代政治中心京都通往西南地區乃至西南鄰國最為重要的通道,而一直到民國以前,蜀道都作為巴蜀地區與外界相通相融的重要紐帶被使用。如今,歷經3000多年風霜,蜀道仍然如一筆遒勁有力的筆畫,深深印刻在四川蔥茏靈秀的山川之間,成為人類最早的大型交通遺存,更成為四川人民的驕傲。
  2009年,是古蜀道重新煥發生命的一年。
  2009年1月,由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十多所高校專家組成6個課題調研組對蜀道進行深入考察;3月,專家們提出古蜀道沿線城市聯合申遺的建議;6月,全國政協委托四川省、陝西省政協和文物、旅游部門在西安共商蜀道保護和申報世界文化線路遺產工作;7月28日,鄭孝燮、羅哲文、阮儀三、劉魁立、謝凝高、舒乙、葛劍雄、鄭時齡、王景惠9名專家聯合發出《關於中國蜀道文化線路整體保護及聯合申遺的公開信》。
  2009年11月11日,“2009中國蜀道・廣元國際論壇”會議在四川廣元市召開。論壇以“中國蜀道文化線路保護與申遺”為主題,討論了“世界遺產與中國文化線路、蜀道的文化遺產價值、蜀道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文化線路的保護規劃、蜀道文化線路與文化繼承、蜀道文化線路總體研究報告”等議題,正式揭開了中國蜀道的申遺序幕。
  今年7月,國家文物局組織文化遺產專家組,對蜀道文化線路(四川段)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評估。據了解,專家組對蜀道文化線路的重要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並認為蜀道文化線路沿線的遺址遺跡保存較好,對蜀道文化線路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管理保護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10月25日召開的蜀道文化線路保護與申遺情況通報會上,記者了解到,蜀道文化線路將有望被納入即將公布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而屆時古蜀道沿線的擂鼓寨遺址、阆中觀音寺、鶴鳴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等12處文化遺產也將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國蜀道 經濟發展的後續助推力
  既為蜀道,四川無疑是蜀道的主要承載地。
  位於綿陽、廣元市境內,北起陝西寧強,南到成都,穿越巴山,溝通秦蜀,全長450公裡的“劍門蜀道”(“金牛道”);
  北起陝南南鄭縣,南至四川巴中縣,全長250公裡,與金牛道、陰平道同為川北三條蜀道,因穿越米倉山而得名的“米倉道”;
  北起西安周至,翻越秦嶺,至漢中洋縣的傥駱道;始於甘肅天水,南到漢中的祁山道;於寶雞鳳縣到漢中褒城的連雲道;從僰道(今四川宜賓)到朱提(今雲南昭通)的五尺道;從漢中西鄉縣出到四川萬源的荔枝道……
  曾經的古蜀棧道,雖然已經不復完整,但歷經千年風霜保存下來的蜀道遺跡,仍然散發著歷史的厚重感與神秘感。
  龐統、蔣琬、姜維、鄧艾、馬超、鮑三娘的精彩故事,點綴著蜀道的夜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等家喻戶曉的歷史典故,裝飾著蜀道的大地;三星堆遺址、德陽文廟、昭化古城、七曲山大廟、皇澤寺、千佛崖以及武侯祠、杜甫草堂、皇澤寺摩崖造像、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泸定橋、阆中古城、德格印經院、懸棺葬、茂縣羌寨古碉、永安寺、大像山、張飛廟……都是散落在古蜀道沿線的珍貴歷史遺存。
  3000年,可以徹底改變一個地區的面貌。曾經奇險陡峭的“蜀道難”,已經成為如今四通八達的“蜀道通”。
  自省委九屆四次全會以來,四川作出建設西部綜合交通樞紐的戰略部署,全省加大力度進行交通建設,三級路網和水運統籌協調。經過不斷努力,如今西部綜合交通樞紐的主體骨架已初步成形,昔日隱沒於群山環抱之中的巴蜀大地在交通的助力下,經濟一年跨越一個台階。然而,在現代交通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古代的蜀道也開始重新散發著它的價值和光芒。
  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如今的城市面臨著“千城一面”、“萬村一面”的困境。隨著經濟的大跨步前行,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必將在今後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失去後勁。
  作為中國古代建造時間最早、存在年代最久、跨越朝代多、沿用時間最長、線路最艱險復雜的古交通要道,蜀道是四川千年歷史文化的載體。蜀道申遺,不僅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更是對四川經濟更好更快穩步發展的有力保障。
  作為歷史的見證和載體,蜀道是極其珍貴的歷史遺存。蜀道申遺,不僅有利於四川古道文化、三國文化等歷史文化的整合發展,促進四川旅游文化的完善,更將有力推動四川文化高地建設,增強我省經濟在今後的整體競爭力和後續推動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