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江西
日期:2016/12/13 23:44:57   編輯:古建築紀錄最野趣:藜蒿炒臘肉
諺雲:“三月藜,四月蒿,五月當柴燒”,“鄱陽湖裡的草,南昌城裡的寶”,每年陽春三月,南昌人特別偏愛用藜蒿炒臘肉。臘肉金黃,藜蒿青綠,脆嫩爽口,有一股特別的清香味道。在所有蔬菜與臘肉的組合中,數藜蒿達到了最高境界。鹹香柔軟的臘肉,愈發襯出藜蒿特立獨行的香氣。招待外地朋友,藜蒿炒臘肉也成了首選,近年來更成了贛菜之中的代表性菜品。
游南昌:其實南昌小吃還有很多:有牛舌頭、金線吊葫蘆、石頭街麻花、芥菜團子、釀冬瓜圈、家鄉鍋巴、大回餅、木瓜涼粉、伊府面、吊樓燒餅、狀元糕、如意糕等。這些小吃影響了幾代人成長,有過輝煌,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南昌小吃的傳承成了一個問題。吃貨們可能要深入到南昌周邊尋找這些特色了。游在南昌,“蛤蟆街”、百盛後面的巷子也是吃貨們常去的地方。
最詩意:荷包鯉魚
中國最美鄉村婺源,除了水墨般的美景,荷包紅鯉魚這道美食,是到婺源不可不嘗的。荷包紅鯉魚產於婺源民間,色澤金紅,頭小尾短,背高體寬,腹厚肥大,狀似荷包,故稱荷包紅鯉魚。據《徽州府志》載已有三百多年的養殖歷史。傳說明萬歷年間,婺源籍戶部尚書余樊學告老還鄉,將皇帝御賜的紅鯉魚帶回放養,後逐步繁殖,流傳民間。荷包紅鯉魚不僅肉質肥美,營養豐富,且具藥用價值。
游婺源:水墨婺源,無數人的夢裡老家。婺源自古屬徽州府一府六縣之一,其飲食文化承襲了徽菜的傳統,以粉蒸、清蒸和糊菜為鮮明特色,其他名菜有:蹄包、干魚、粉蒸肉、糊豆腐、李坑撰肉、糖醋鵝頸等,此外還有蒸汽糕、灰汁果、木心果、野艾果等特色小吃,可以令你一飽口福。
最實在:弋陽年糕
弋陽年糕制作始於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據弋陽縣現存較早的同治十年版《弋陽縣志》記載:“大禾米白而又長大,以制作加工大禾米,禾谷米白飯硬制作多團,需三蒸二百舂,弋市米為之食水多,軟而適口,省恆稱弋陽團子,最馳名外縣,土商多遠往他處做贈品。”1982年版《江西特產》和1986年版《江西風情特產》詳細記載“弋陽大米粿潔白如霜透明如玉,油光發亮,韌性特好,比起各地年糕,無疑是更勝一籌”。在弋陽民間,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要制作年糕,招待貴賓,送親饋友。
游弋陽:龜峰風景區,南巖寺。南巖寺(佛陀山)又名南巖佛窟或南巖佛洞,為我國最大的在自然洞窟中開鑿的佛教石窟,其中石刻佛像,有唐、宋等朝代遺存。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弋陽腔”,也值得在旅途中好好體味。順便要提下的是,弋陽的龜峰扣肉具有色澤紅亮、梅香四溢、油而不膩的特點,也一並可以品味。
最韻味:寧都三杯雞
吃,首先是一種文化,在許許多多的關於美食的故事中,三杯雞的故事因為與民族英雄文天祥有關而多少有點悲壯意味,這也使得很多人吃了三杯雞都回味不已。
“三杯雞”的做法簡單,它選用三黃子雞,剁塊後直接盛入砂缽內用炭火爐焖制,調味料中只需投放醬油、豬油、米酒各一杯,以達到除去腥味、突出鮮味、增加滋味的目的,從而使主料的香鮮味得到充分的體現。采用三杯調料進行調味和炭火爐焖制出來的“三杯雞”色澤紅亮,雞肉香鮮骨酥,汁稠味濃、原汁原味,風味獨特。
游寧都:寧都的翠微峰景色不錯,一線天非常驚險。除了三杯雞,寧都肉丸最為有名,擂茶為一大特色。
最美麗:燈盞粿
燈盞粿是上饒鉛山特色小吃,顧名思義,就是外形像燈盞一樣的粿。如今燈盞雖已不復存在,但燈盞粿還是可以經常吃到。燈盞粿是最美的食物,讓人吃過不忘。
燈盞粿原料是普通的大米,用石磨磨成漿,然後放在鍋裡熬成粿胚,再捏成燈盞形,再炒餡填進燈盞形的粿殼裡。其程序繁瑣,當中的細節分寸尤其難以掌握。比如如果用機器磨漿,味道就比石磨的要差很多。粿胚的質量完全決定了燈盞粿的味道,粿胚什麼時候起鍋也完全憑感覺,不能太濕也不能太干。將粿胚捏成燈盞的形狀也是手藝活,就像捏陶瓷一樣,一定要光滑勻稱才好看。燈盞粿的餡也很有講究,最好吃的青南瓜切成細絲,再加上放上四分之一的青豆切碎,再加點鮮香菇,油要放得適中。餡放在鍋裡炒至八九分熟,再添到粿胚裡去蒸,蒸的時候不要打開來看,而且要蒸透。蒸好了以後,再在餡上淋一層薄薄的熟豬油。好的粿胚滑嫩不粘牙,再加上南瓜的鮮美和豆子的清香,味道絕妙。
游鉛山:鉛山擁有我省十大高峰之一黃崗山,風景奇絕。道教名山葛仙山更是仙蹤可尋。河口古鎮、鵝湖書院歷史悠久。在鉛山,除了燈盞粿,燙粉、蒸糕、“八寶”菜,“一家蒸十家香”的烏米飯更是畲族人的特有美食,由此在每年三月三也產生了特色十足的“烏飯節”,非常值得一看。
最取巧:贛南小炒魚
是明代凌廚子首創的地方風味菜。據說王陽明在贛州任職期間愛吃魚,有天廚子在炒魚時錯將醋當酒倒入鍋中,待發現時,菜已上桌。未曾料想王吃後連聲叫好,問菜名,答:“小酒(醋)炒魚。”王錯聽,連道:“小炒魚好!小炒魚好!”此名菜就此誕生。
小炒魚選用鮮草魚,去掉魚頭魚尾,批成塊狀,加以生姜、四季蔥、紅椒、小酒(醋)、醬油、水酒等作料烹饪而成。其特點色澤金黃、味鮮嫩滑、略帶醋香。不僅本地人喜愛,海外歸僑也以一嘗“小炒魚”為快。
游贛州:宋城文化景區、通天巖。小吃一條街釣魚台,在這個不起眼小巷裡,能吃到贛南基本所有的風味小吃:薯餃、蘿卜餃、釀豆腐、艾米果、“仙人粄”……簡直是贛南小吃的集中地。
最火辣:蓮花血鴨
蓮花血鴨屬贛菜系萍鄉菜一支,是我省萍鄉市蓮花縣的一道名菜。蓮花血鴨因具有“色美味香、鮮嫩可口”的特點而被列入“十大贛菜”之一。
傳說南宋末元軍占了臨安,文天祥自嶺海引兵出江西,一路捷報頻傳,話說火頭軍裡有名叫劉德林的,是酒店廚師出身,炒得一手好菜。今天為文丞相擺酒接風,非同小可,他 心裡有些緊張。慌裡慌張的炒了幾個菜。輪到炒鴨子,他將切碎的鴨 子放入鍋內,由於慌亂,把沒有喝完的血酒當成辣醬 倒了進去,等到明白過來已經遲了,無可補救。他唯恐倒了血酒不好吃,便小心翼翼地炒著,忽然聞到一股香辣味,仔細一看,見菜呈漿糊狀,紫紅色,一嘗,比往常的味道更鮮美。劉德林大喜過望,心裡說:“今天第一次炒出如此鮮美可口的菜啊。”將菜端出去,文丞相一嘗,贊口不絕,問道:“此為何菜?”劉德林一想,答道:“就叫血鴨吧”。因此而得菜名。
從此,“蓮花血鴨”也就名揚天下,世世代代流傳下來。後來,又承蒙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朱益藩的大力引薦,“蓮花血鴨”成了晚清宮廷的皇家菜譜。於是,“蓮花血鴨”名噪一時,世人皆知。
游萍鄉:除了秋收起義等紅色旅游點,武功山不可不去。萍鄉的特色菜肴不勝枚舉,比較傳統的有:三層樓(萍鄉雜燴)、紅白肚尖、粉皮羊肉、活煮禾花鯉魚、栽禾米粉肉、砂缽牛肉煮仔芋、香酥小河魚、上栗手撕狗肉、煎太極圖(黃鳝)、香辣蔸漿(牛腩)、扎魚、甲魚焖豬手、油淋仔雞、臘肉及各種臘味……萍鄉的點心小吃也頗有特色,米制品點心種類繁多,如萍鄉米面、米豆腐、推漿米古、米發糕、硬米麻片艾米古、麻糍、蔥油米餅、象形水點心等,這與萍鄉地處江南稻米之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