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蜀道上的千年古鎮
日期:2016/12/16 18:45:36   編輯:古代建築詩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留下了“地轉錦江成渭水,天回玉壘作長安”這千古名句的同時,也諷喻了大唐天子丟失了江山,只能把天回鎮這一地方小鎮當作唐都長安了。雖然這並非是一首在歌舞升平時期用來歌功頌德的詩,但從另一個側面看來,川西平原的富饒、豐茂與繁華,與曾經輝煌一時的唐都長安,也並不遜色多少。作為成都北向出入蜀地的門戶,有“出川第一人”之稱的大才子司馬相如,就是由此路離蜀赴京的。他在經過北門外的升仙橋時,還曾在橋上題詞:“不乘赤車驷馬不過汝下。”此後,升仙橋遂更名為驷馬橋。現代著名作家李劼人先生以天回鎮為背景,寫下了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名著《死水微瀾》,從而使天回鎮名揚天下,成為川西民間生活的一個文學象征。
從天回鎮往東北而行,劍門蜀道南段的大多數千年古鎮已經名存實亡了,其街道建築、民風民俗全然被現代城鎮千人一面的平庸格局所吞沒,沒有了獨立的風格和氣質。就筆者所知,除了劍門蜀道中段和北段的劍閣、昭化等還保存有相對完好的古街道、建築之外,江油二郎廟鎮的青林口,也算得上是劍門蜀道南段保存較好的一座古鎮。
劍門蜀道總述
劍門蜀道是指歷史上從先秦時代一直到清末民初,以蜀都成都為起點北上通往中原腹地的一條主要通道,其中以大量開辟於懸崖絕壁的古棧道最為著名,古史中所謂“棧道千裡,無所不通”,便是對劍門蜀道的典型描述。本專輯從劍門蜀道在中國古代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入手,通過人文地理的角度去探尋這條千年古道的歷史脈絡、人文風情與古道風光。整個系列共分九個部分,其內容主要包括開篇劍門蜀道綜述、劍門蜀道與三國風雲、嘉陵雲棧的前世今生、踏上艱難蜀道的詩人們、蜀道上的藝術寶庫、蜀道千年古鎮、劍門蜀道與大唐帝國的興衰、古道名關,等等。該系列文章通過大量生動的蜀道個人親歷、豐富的歷史人文材料,以及多次深入實地的人文地理采訪,為讀者勾勒出了一條氣勢恢宏、多姿多彩、蕩氣回腸的千古蜀道。如果說天府之國是古人對蜀地風采的絕佳描繪的話,那麼,劍門蜀道則是把錦繡天府向世界敞開的一扇最重要的門戶。
雞鳴三縣的青林口古鎮
由於不是處在劍門蜀道的主干線上,因此與古蜀道上眾多赫赫有名的地方相比,青林口在歷史上並不出名。在那個“車辚辚、馬蕭蕭”的時代,它不過是偏居於梓潼、劍閣、江油三縣交界處的一個供行商旅人歇息的地方。也幸好如此,它才得以在前些年摧枯拉朽的現代城鎮建設的進程中,保留下了一片古老的身影。
青林口建鎮於元代,到了明代中期,由於地處川北山丘與盆地平壩的結合部,有潼河水道可通梓潼、鹽亭、射洪,進而下至巴渝,因此逐漸形成了相當規模的集鎮,並發展成為周邊十幾個鄉鎮的集貿和商業中心。明清以來,這裡就一直是絲綢、鑄鍋、釀造、搾油等行業雲集的地方,尤其以陝西、湖廣、廣東、江西四大會館為代表,顯示出了當年四通八達的商貿繁榮景象。同時,古鎮有活佛、黃鶴、辛戴、菁華四大寺觀,以及文昌宮、禹王宮等場所,可見這裡的地方風化和民間文化的興盛和發達。
古鎮的街道狹窄幽深,並且曲折多石級和彎道,讓人一眼望不到頭。街道兩邊的青磚舊瓦下,全都是褪色的鋪板、雕花的欄桿和木窗。老街上有幾家老茶館,平時茶客不多,稀稀落落的,如果趕上逢場集會,一切便會改變,老街會顯得格外擁擠,格外熱鬧。
古鎮有一座橫跨於潼江之上的鐵索橋,叫永濟橋,其橋墩和八根鐵索連環所用的鐵,據說是從漢陽經水運到重慶,再用人力運到青林口打造而成。鐵索橋上鋪木板,橋寬4米,長128米,於民國16年更名為桂林橋。此橋設計獨特,當年為了鎮水護橋,附近還專門修建了一座三樓一殿的雲樓,名叫“鎖水寺”。其寺采用三重檐歇山式屋頂建築,脊檐上有彩陶的人物、走獸,活潑可愛、栩栩如生。山門右邊是一道巨型石碑,書有“桂林橋”和“三豐神筆”字樣,左邊是集資功德碑。山門照壁有“八仙過海”壁畫,大殿塑有三豐祖師金像,側面則是紀念出資修此索橋的鄧桂貞女士的遺像。
另外在新街的盡頭還有一座建於清代的石拱廊橋,原來叫合益橋,現在稱為紅軍橋。1935年,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紅九軍、紅三十軍經劍閣進入江油青林口,在這裡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紅軍在青林口只住了一個多月,便奉命轉移,其中有一個姓劉的女紅軍因重傷不能隨隊轉移,被捕後就義於合益橋頭的木柱上。為了紀念那位女紅軍,該橋被正式更名為紅軍橋,橋頭上“擁護紅軍”、“堅決反帝抗日”、“紅軍是窮人的救星”等標語、石刻還清晰可見。
青林古鎮不僅有保存完好的四大會館、寺廟宮閣,還有許多高大精致戲台,其最具代表性的是建在潼江與青雲溪匯合處的懸空戲台。過去每逢節日或廟會,江、梓、劍三縣劇團及各地民間藝人便會雲集於此,好戲連台。
青林口獨特的“高台戲”是最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劇種。這種戲劇古意盎然,據說是發源於江浙蘇杭一帶,由清初五省移民帶入川內,這才成為青林口最受人歡迎的民間藝術。這種戲劇是在由四位壯漢抬著的大木方桌上表演的。“戲台”的兩邊用長長的鐵釬把兩個表演的童男童女固定在釬台上,道具化妝齊全,作為固定的角色。表演者按劇情在這個“活動的高台”上進行表演,深得當地民間的喜愛。
青林口古鎮至今仍保留了較完整的古代會館群、寺廟宮觀群和大量古戲台、橋樓亭,以及大量清代、民國時期的木結構民居,這在劍門蜀道眾多的名城古鎮中並不多見。
蜀道樞紐古劍閣
劍閣縣境為劍門蜀道的核心樞紐,號稱“四利之地”、“扼秦川之咽喉”。李白《蜀道難》詩中雲:“劍閣峥嵘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由此可見,劍閣在這條千年古道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根據《劍州志·疆域》卷一的記載,在唐、虞、夏、商時期,劍閣屬梁州之域;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劍閣劃歸巴郡管轄;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1年),劍閣劃歸廣漢郡;東漢末年,劍閣境有漢德縣建制;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公元222年),諸葛亮為蜀漢丞相,分廣漢郡,置梓潼郡。因大劍山有險束之路,故立劍閣縣,治所設在劍門,所以又稱劍門縣,歸梓潼郡,屬益州。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朝廷於晉壽(今廣元昭化)縣境內新置劍閣縣(治地在下寺鎮大倉壩);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設劍州,後歷宋、元、明、清各代後,於民國二年改州為縣,因境內有“劍閣道”聞名於世,而稱“劍閣縣”。1949年以後繼續沿用,2000年6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劍閣縣址由普安鎮遷至劍門關外的下寺鎮。
劍閣古城西面背靠漢陽山麓,東面與鶴鳴山隔水相望,南面與天榜山唇齒相依,東北面遙對臥龍山之龍頭。嘉陵江支流聞溪河從城東繞城而過,使古城形成了依山帶水的傳統建築格局。古城區現存的古建築,從城垣到城樓、城門,造型古樸典雅、技藝細膩精湛,為全川罕見的典型明代城池建築。古城以高大恢宏的鐘鼓樓為中心,有東、西延伸的兩條古街和南門古城垣、箭樓、學宮、廣濟橋等古跡。鐘鼓樓氣勢巍峨,工巧崇麗,素有“秀分阆苑”的美稱。劍閣古城垣,始建於南北朝時期,唐代已具規模,明代經過了三次大規模的拓展修葺,其形成的城池結構和兩檐雙層式箭樓,在南門一帶至今仍完好地存留著。
古城東面隔河相望的鶴鳴山,與中國道教發源地——四川大邑鶴鳴山同名。山上有珍稀的唐代道教摩崖石刻十數龛,其主雕為“長生保命天尊”3座,浮雕4組。各龛均有形象各異的“十二神將”浮雕,龛台下刻有花紋、青獅、麒麟等吉祥圖案。整個石刻群造型生動鮮活,線條簡練飽滿,為稀世難得的道教早期造像精品。鶴鳴山摩崖道教石刻和唐代名士李商隱所寫的《劍州重陽亭銘並序》碑,以及由唐代元結撰文、顏真卿所書《大唐中興頌》石刻,被世人並稱為鶴鳴山石刻“三絕”。鶴鳴山頂另有文峰白塔一座,高21.7 米,六層八面,外圍塔柱有蟠龍石雕圖案,塔門石刻有“文峰直透五華秀;筆陣中分兩劍雄”一聯。文峰塔心中央有一塊青石,石上雕有太極八卦圖案,是川北唯一與道教有關的磚石混建風水古塔。
由於劍閣古城四山環抱,道路崎岖艱險,交通不便,縣址的搬遷已是多年以來的熱門話題。如今的劍閣縣新城已搬遷至劍門關外的下寺鎮,那裡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有寶城鐵路和高速公路通過。為此,古城的所在地普安鎮,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樣一下子安靜下來,只剩下鐘鼓樓上的鐘聲,依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准時敲響。
建城2300年的昭化重鎮
牛頭山下的昭化古城,從其建邑至今已有2300年的建城史,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縣治地之一,素有“巴蜀第一縣”之稱。同時,昭化古城因依傍古葭萌關這一戰略要塞,為歷來兵家必爭之地,史書記載為“北枕秦嶺,西憑劍關,全蜀咽喉,川北鎖鑰。”
昭化城古稱“葭萌”,為戰國時期蜀王之弟苴侯的封地。三國時劉備稱帝後,將葭萌更名為“漢壽”,意在“長治久安,與漢同壽”之意。不料此谶不幸言中,公元263年,姜維漢壽失守,同年蜀主劉禅納谯周之策投降,漢壽城被更名為“晉壽”,果然與蜀漢同時壽終正寢了。對於至今沿用的昭化之名,據考是源自宋太祖平蜀後所倡“昭示帝德,化育人心”之意。
從有“瞻鳳”之名的昭化古城東門入城,沿大青石板砌成的老街由東向西穿城而過,步行出城西“臨清”門,也不過一刻來鐘。雖然這座城池是面積僅為0.5平方公裡的彈丸之地,但它卻經歷了千古蜀道上所有的血雨腥風,留下了數不清的歷史遺跡。如今古城東、西、北三座城門保存完好,古城牆垣亦殘存多處;三橫兩縱的青石街面與兩旁的古老建築融為一體,民居古巷完好;茶社戲樓尚存,書院考棚依舊;歷代碑刻、秦磚漢瓦等更是比比皆是,令人目不瑕接。可以這樣說,凡城內入目之處,無不有來歷,無不有典故,即便是飽學多聞之人,也會因滿地掌故而失了方寸。比如“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碑、龍門書院、清代考棚、明代八卦古井、青石古街、民居大院,等等。
古城內最醒人眼目的是“怡心園”和“益合堂”兩處大宅院。尤其是後者,它原是昭化城內四大旺族之一的王氏祖業,為明末清初所建,原用於經商和釀酒業。全院一門深入,三重院落,依地勢級級升高數尺,檐高庭深,大開大合,可見其開創之人頗具恢宏的胸襟氣魄。此院後來曾改作“堆棧”,專門存放桔柏渡碼頭和古蜀道上中轉過來的貨物。這座古城過去水上航運業非常發達,為川、陝、甘水路交通的樞紐,桔柏渡碼頭上隨時都有幾十條貨船進出;陸路的交通也非常便捷,既有“皇柏大道”南通劍州、梓潼,又有古金牛道北達中原腹地。南來北往的馬幫騾幫滿載貨物,在塵沙古道上絡繹不絕。因有水陸交通之便,此城過去曾商賈雲集,百業興旺,笙歌宴舞,繁盛一時。難怪在川北一帶流傳著“到了昭化,不想爹媽”的順口溜。
1935年,隨著川陝公路的修通,繞開了昭化古城,往來行商便漸漸少了;這個曾聞名一方的三省“黃金樞紐”地,也漸漸冷清下來;1949年以後,昭化古城更是淡出人們的視野。
昭化一帶的嘉陵江和白龍江兩岸,土地肥沃寬闊,平緩綿延數十公裡,是川北著名的產糧區。如今處於川陝公路當道的富庶的寶輪新鎮,已作為現代蜀道上的重要集鎮,替代了古蜀道上大名鼎鼎的昭化古城,成為這一片開闊地帶最發達的經濟中心。寶成鐵路上的“昭化站”,實際上是建立在寶輪鎮旁,與真正的昭化古城尚有二、三十裡的路程,中間還隔著一條白龍江,需過渡換乘,幾番周折才能到達。
不過,近年來新建成的川陝高速公路,在昭化古城附近專門開有一出口,已基本解決了古城交通不暢的問題。昭化作為劍門蜀道上的第一古鎮,看樣子又將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之內。
作者手記
著名的京韻大鼓藝術家駱玉笙先生,一生中長演不衰的“駱派”藝術壓卷之作《劍閣聞鈴》,唱的便是劍門蜀道上的一段古老而哀婉的故事。由清人韓小窗作詞的這首名曲,描寫唐明皇為避安史之亂,西行途中夜宿劍閣,在冷雨淒風伴隨叮咚作響的檐鈴聲中,思念慘死馬嵬坡的愛妃楊玉環,從而一夜未眠到天明的情景。
其實,這首大鼓詞裡的劍閣,並非是指今天劍門蜀道上的劍閣古城,而是泛指從劍門關後一直到今天梓潼縣境的一大段蜀道。今天劍閣古城的位置,正處在這一段蜀道的核心地帶,雖然梓潼縣人早在宋代便將這“夜雨聞鈴處”認定在本縣境內的上亭鋪,並立碑以期定案,但從歷史考據的角度看來,就唐明皇“夜雨聞鈴”這件事本身,尚且不排除是後來文人墨客們筆底生花的文學創作,更何況還確切地立碑為證呢?
不過,在劍閣古城的標志性建築——鐘鼓樓上,每一層四角懸掛的檐鈴,的確曾在無數個細雨濛濛的夜裡叮叮作響,令心懷愁思的多情之人徹夜難眠。這座初建於明朝正德年間(1519年)的木結構鐘鼓樓,高約20米,樓基占地115平方米,三層一底,鶴立雞群般高高地聳立於一大片青瓦屋頂的古民居建築群中央。整座建築的四面是雕花镂空的門窗,上面雕刻著動物、花草、人物等裝飾圖案,屋頂覆蓋筒形灰瓦,屋脊有瑞獸裝飾,顯得靈氣十足,古色古香。鐘鼓樓的底樓由八根石柱托著,四面通透,沒有牆壁,算得上是川北地區保護最好的、唯一的過街式明代古鐘樓。
在我的記憶中,這座巍峨的古樓一直伴隨著我的成長歲月。上世紀七十年代裡,鐘鼓樓頂層的那口銅鐘還在,它總是在每天清晨6∶00准時敲響;緊接著,安裝在古樓頂上的四只高音喇叭一齊唱起雄壯的《東方紅》,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節目開始在古城的清新空氣裡四下彌漫。然後,人們從夢中醒來,一天的生活開始了。而我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只要鐘聲一響,就立即從床上躍起,匆匆洗涮之後,便背起書包出門。我要從鐘鼓樓下小跑著穿過,直奔臥龍山麓的劍閣中學上早自習。
如今,鐘鼓樓已經是劍閣古城繁華的商業中心。樓下的行人、車輛來來往往,四邊的古街道上店鋪一家挨著一家。鐘鼓樓的南面還保留有一段明代古城牆,牆根下曾是老菜市場,如今擺上了一溜劍閣風味的小吃“麻辣燙”。雖然時光已經進入到21世紀的第7個年頭,但這座古老的鐘鼓樓下,依然保留了我曾經熟悉的某種舒緩的生活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