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應古鎮辦邀請,參加了對甘露古建築的摸底調查工作。今日又看到《江南晚報》刊載了相關的消息,似乎要動真格的了。據報紙上說,這是政協委員的提案,這是好事。但是現狀堪憂,報上提到的“悟真道院”,早在明代就有,清代《康熙梅裡志》載:“悟真道院,俗呼“聖堂”,明代虞山相尹讷題院額”可見其歷史悠遠。也許是因為失火,現在的道院是清代建築,但是後牆基還有許多青石,保留了明代的一點風格。原有三進,東側有跨院,房屋高大,雖是平房,其高度比現在的二層樓還高。解放初,還是由道觀主持管理,有相當多的道友。後來紛紛轉業到商業或其他行業,只留下觀主一人,六十年代初此人(顧秀閣)也轉入商業社,不久過世,於是“悟真道院”成為公房。先是因為擴建街道,將第一進拆掉了。後來又被糧管所占用,將所有梁柱屋椽,乃至於望磚都用石灰嵌刷,連那些雕梁畫柱亦不能幸免。改革開放後,就租給企業做廠房,內部的結構就有了許多變動,搭建出許多小屋,二進大廳還搭出“閣樓”,牆上開了門,達到“面目全非”的地步,而真正的保護卻從來沒有進行過。
在甘露,還有一座元代的“觀音殿”,就坐落在寺弄口,三進三開間,以前做過圖書館,後來又租出去做店面,結構只剩下一個空殼,那些厚厚的牆磚都已經風化剝蝕。我很奇怪,難道我們的財政就差那麼一點微薄的租金嗎?這次普查,很遺憾的是,大片的明代建築居然沒有列入名錄。那是在甘露市河彎頭上東南的大片低矮的平房,還包括“假山裡”的一些建築。這是陳姓家族的,據陳姓後代說,明代,有十三座廳,現在只留下幾座了。我曾經去過那裡,還可以見到青石的柱礎。不知為什麼不把他們列入古民居,把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房屋,卻作為古民居入冊?
辦好事應該徹底的辦。像甘露這樣還有大片的古民居,全無錫已經看不到了。若是讓它們消失在我們這一代手裡,是歷史的罪人!希望查得徹底一些,保護得快一些、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