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大研古鎮:納西文化成就了麗江

大研古鎮:納西文化成就了麗江

日期:2016/12/13 23:12:06      編輯:古建築紀錄

    我國的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維西傈僳族自治縣、香格裡拉縣(中甸)、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勝縣及四川省鹽源縣、木裡縣和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等。現有人口為32萬多人。
    納西族文學藝術

    納西族民間文學體裁豐富,有神話、傳說、故事、長詩、民歌、語言等等,廣泛地在民間口頭流傳,其中一部分作品以象形文字記錄於東巴經上,被後人稱為東巴文學。東巴文學也可以稱為經書文學,與納西族的原始宗教有著密切關系。納西族東巴文學確切創始年代尚不可考,但是東巴文學與早期神話、歌謠、原始宗教東巴教以及東巴象形文字之間,都有著密切的源流關系。東巴文學按照題材可以分為創世神話、戰爭神話、愛情故事、生產勞動歌謠等內容。《創世紀》、《黑白之戰》、《魯般魯饒》被稱為東巴文學的三顆明珠。

    明代麗江木府土司開創了用漢文進行文學創作的先河,出現了大量的用漢文創作的詩歌,並湧現出“木氏六公”、馬子雲、牛焘等詩人。他們的作品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至今仍廣為流傳。

    雲南麗江,的確是一個奇妙的地方,無論是誰,一走近它的古城、酒吧、客棧以及小橋流水,步伐就會變得慢起來,心情也會變得平和起來,旅途也隨之變得浪漫起來。慢節奏、悠閒在這裡不再是奢望,發呆、曬太陽竟然成為客棧的經營項目,而所有這一切已經變成一種習慣氛圍,感染著每一個到來的旅人,從而成為一種城市氣質被廣為傳唱。

    可到底是什麼造就了今天的麗江?在溫婉小城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文化秘密?

    走進大研古鎮,你就會知道真相。

    據麗江市委宣傳部張文銀介紹,麗江古城包括大研古鎮、束河古鎮和白沙古鎮,而游客口口相傳的古城往往是指位於麗江主城區的大研古鎮。

    東巴文化:神秘的氣質

    走進一條寂靜的小胡同,一座小院落出現在眼前。院子裡種滿了各式的花草,一樹燦爛的白花伸出了牆外,幾張木制桌椅就在樹下,一套茶具整齊地擺在桌上。抬頭看,這座客棧的名字木牌上刻著兩行字,一行是漢字“靜美小築”,而另一行字我不認識,既像圖畫,又像符咒。我雖然不認識,卻猜出了兩個“字”,一個是一朵花的圖形,那大概是美的意思,另一字是一座小房子的圖形,我想應該是築的意思吧。

    走在古城路上,市委宣傳部的李傑鋒微笑著證實了我的想法。他說,那是納西族的文字,叫做東巴文,屬於象形文字的一種。那小房子圖形就是客棧,漢譯過來經過詩化處理,便喚作小築了。

    在古城的小巷裡穿行,所有客棧的招牌上都會有這樣一個小房子圖形的東巴字。而包括客棧在內的所有商鋪招牌都會用兩種文字書寫。就連銀行都會有東巴文字的招牌。

    象形文字,以圖達意,用符號書寫事物情感。這種表達方式本身就具備一定的原生態性和神秘性。在麗江古城錯綜的小巷裡,曲折回繞的院落中,點綴著這樣的東巴文字,不但別致,而且極具神秘的魅惑力。

    來自深圳的小伙子曲韓一到麗江就迷上了東巴字:“我原本是來這裡度假的,只想泡泡茶館,爬爬玉龍雪山就回去的,但這些奇妙的符號一樣的文字讓我不想回家了。”曲韓幾乎每天都在古城裡徘徊,記錄和研究那些奇妙的文字。

    納西族的這種文字為什麼叫東巴文,而不叫納西文呢?這個疑問曾出現在每個對東巴文產生興趣的外來者的腦海。

    身為納西族的張文銀介紹說,東巴,是智者的意思,是指納西族群落中的智者,一個集歌舞文化、經文化、書寫圖畫文化、史籍文化、祭祀文化、占卜文化於一身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東巴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代名詞。

    據說,在遙遠的古代,他們可以與神靈交流,與鬼魂對話,在入世的生活裡保持著出世的神性。而納西族群落的各種文化活動就是由東巴帶領完成的,所以納西族特有的歌舞文化、經文化、書寫圖畫文化、史籍文化、祭祀文化、占卜文化統稱為東巴文化。

    而東巴文正是東巴文化的載體和集大成者,納西語稱其為司究魯究,翻譯過來為木跡石跡,也就是見木畫木,見石畫石的意思。在大研古鎮裡,經常可以看到刻在木頭上和石頭上的東巴文工藝品,那種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古老文字為游客增添了一種神秘的游興。其實,東巴文的書寫也在發展變化,在1000多年裡,它已經從木石上,漸漸“走”到了紙上。這種紙,便喚作東巴紙。

    在古城擠擠擁擁的店鋪中,偶爾會出現一兩座東巴紙坊,在紙坊裡我們可以了解到東巴紙的制作過程。東巴紙是用納西地區特有的植物荛花,經過多道工序手工制成的,而其顏色是古樸的淡黃色,摸上去有棉布一般的厚實柔軟的質感。

    如今東巴紙已經成為游客非常中意的旅游紀念品了。同時,麗江的很多地圖以及游覽手冊或是游記類書籍,都模仿東巴紙的顏色質感來進行印刷制作,使得東巴紙的形態形成一種文化,在旅途中處處彰顯當地的納西文化特色。

    用東巴文在東巴紙上書寫的東巴經書,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文化遺產。在古時,東巴就是通過東巴文、東巴紙來記錄祭祀、歌舞等文化活動內容。

    在大研古鎮的黑龍潭湖畔,一座近年新建的麗江市博物館在密密如織的雨網中出現在記者眼前,這是由東巴文化博物館和麗江文物管理所合並組建的公益性博物館。博物館建築別致,模仿納西庭院建築,天井與屋堂交錯布局,人們穿行其中,仿佛仍在古城中徜徉。

    在這裡,東巴的神秘的羊骨祭祀法、東巴婚禮、東巴服飾都靜靜而坦白地呈現在眼前,讓游客輕松地了解麗江的前世今生。最讓記者驚歎的是,納西族的東巴星宿圖以及天干地支,那復雜的布局不禁讓人感歎納西人民的聰明才智,而圖上東巴文以及各種詭秘符號的標志方式更讓人產生濃濃的興趣。

    記者來到堂屋連接的天井處,因為有玻璃頂棚隔雨,所以身處其中,可以欣賞雨中山景,又不受淋漓之苦。看著密密的雨腳,回想剛才看過展覽,記者產生了一些疑問:在納西的文化風俗中,仿佛有很多中原文化的影子,這是為什麼呢?

    建築、美食文化:多元的氣質

    到麗江旅游的很多人都喜歡大研古鎮的小橋流水、曲院深巷。杭州來的陳傑年年都會到麗江旅游度假,這已經成為他的習慣。他覺得麗江有江南的影子,甚至比江南還要“江南”。如今在江南越來越少的徽派建築,在這裡卻如此集中地體現出來。

    記者發現,大研古鎮的房屋建築以及古城布局確實與徽派建築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白牆灰瓦、飛檐挑角。很多專家認為,雖然麗江建築自成特色,但建築基本形式與中原、江南以及西南的古建築有許多共同之處,甚至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麗江地區自古有之,秦漢均隸屬各郡。宋朝柔弱,致使吐蕃、大理興起,麗江土司采取中間政策,與各方修好。南宋時期,麗江與吐蕃、大理關系緊密,文化上也彼此影響。元朝在此設置麗江路,麗江地區的實際統治者仍是土司。明朝繼續沿革土司制度。清雍正帝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徹底撤銷了土司制度。

    縱觀歷史,麗江地區始終處於多個民族文化交融之地,因此麗江的文化是多元的,是融合的。尤其是在清朝,中央加強了對該地區的管理,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中原文化,因此麗江地區自古就在漢文化及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下,形成兼容並蓄的獨特的地區文化。

    在大研古鎮的七一街,有一小片美食廣場。那裡香飄四溢,到處都是當地的特色美食。其中有一種美食名叫乳扇,是一種卷成薄薄的扇形的乳酪制品,入口甜香酥軟,讓人不禁聯想起蒙古族食品奶豆腐。

    據說,忽必烈南下攻打大理時,以革囊渡過金沙江後,曾在此地駐留休整,而就在那時蒙古族的奶制品就在當地流傳開來,經過歷史演變,慢慢成為當地特色的奶食品。乳扇就是其中一種。

    納西文化:天人合一的氣質

    麗江的木府依山而建,在府中最後一道建築的平台上,可以俯瞰麗江古城全貌。悄立雨中,極目遠望,但見古城烏瓦如海,鱗次栉比,向遠方延伸過去,蔚為壯觀。記者聽到一名導游正在問游客,是否能看出古城與眾不同的特點。記者便開始留心觀察。古城的邊緣參差不齊,沒有城牆,也不像是過去有城牆而後來被毀的樣子。

    張文銀說,麗江古城自古就沒有城牆。麗江位於一片大山中間的平壩之上,納西先民自古以山為牆,以水為枕,世代與自然和諧而居。

    經張文銀的提醒,記者恍然大悟。麗江的魅力正在於天人合一。那院落中的花樹,那花樹掩映下的小橋,那依橋而建的屋捨,那從山中引來的溪水,那在街巷中隨時起躍的歌舞,那以山為憑的街巷,那隨處可見玉龍雪山的布局,無一不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明證。

    其實,東巴文字裡那些小房子、花朵、樹木、牛羊早就為麗江魅力的秘密提供了答案,成為納西文化天人合一的最好總結。

    悠閒、發呆、慢生活、閒適,這些麗江為游客所稱道的韻味,實際上就是來源於納西文化身處這種天人合一、多元開放、淡定自然的氣質。

    傍晚時分,記者來到了四方街,這裡人來人往,熱鬧非常。突然,歌聲四起,但見一群納西族老大媽隨意拉起身邊游客的手,聚成一圈,載歌載舞,以青石板磚為舞台,以天地為劇院,以游客為觀眾。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自然地加入到歌舞隊伍當中,隨著節拍起舞歌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