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古鎮制糖人 守住三百年的味兒
日期:2016/12/13 22:44:57   編輯:古建築紀錄春節長假,貴州省貴陽市城南的青巖古鎮游人如織,鎮上的“青巖玫瑰糖”又成為游客爭相采購的土產。但黃志聲家的“青巖玫瑰糖”還是老樣子,全手工制作,每天只出售80斤。
黃志聲是“青巖玫瑰糖”手工藝的第十代傳人。“青巖玫瑰糖制作工藝”2009年入選第三批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前,他是當地為數不多的制糖人。
青巖玫瑰糖又稱“麻片糖”、“寸金糖”,長約一寸、糖身遍裹芝麻或酥麻,因其產於青巖、餡含玫瑰花蜜餞,得名青巖玫瑰糖。
黃志聲說,黃氏先祖清朝康熙年間從江西到貴州擔任貴築縣縣令,從江西老家帶來了“麻片糖”工藝,黃氏後代定居青巖鎮後,這一工藝傳承至今,已三百多年。
制作青巖玫瑰糖有泡麥芽、碾米粒、淘洗芝麻、熬糖、拉糖等十幾道工序,從始到終,全手工制作需要兩天。
“做糖容易,做好糖難。只有純手工做出的糖,吃起來才清香,口感才細膩,才能入口即化。”黃志聲說,“做糖的手藝是一學就懂,有些年輕人浮躁,沒有耐性花上兩天功夫去推石磨碾麥粒,淘芝麻,拉糖。”
如今,鎮上20余家玫瑰糖作坊,大多在輔助工藝中用機械替代人工,只有黃志聲與另一家黃氏後人依然全部采用傳統手工方法制作玫瑰糖。
“熬糖是對體力和耐力的考驗,光有體力沒有耐性做不好,有了耐力但體力不行同樣做不好,每一道工序都有講究,單說這拉糖吧,就像我們小時候最愛玩的‘絞糖稀’,只是這塊‘糖稀’太大了,幾十斤重,一拉拉成兩米多長,然後反反復復拉扯幾百次,直到麥芽糖‘筋絲’好了才行。”黃志聲透露。
“有很多人建議我父親進些機器替代碾米粒、淘洗芝麻、拉糖這種重體力工序。可是他說機器做出的糖沒有糯米、麥芽的香味。”黃志聲的兒子黃淵富說,“也有人建議我父親請幾個人來做輔助性工作,他又說‘請來的人怎能保證芝麻淘洗得又白又胖沒有一粒砂子?怎能保證糯米磨得細致?’”
“老祖宗留下來的技藝,我不指望著靠它發財,只要我一天在做,就一天要堅持,讓大家能吃到這個味兒。”78歲的黃志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