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莆田廣化寺

莆田廣化寺

日期:2016/12/14 17:37:18      編輯:古建築紀錄


    廣化寺位於莆田城南約2公裡的鳳凰山(又名南山)下。始建於南朝陳永定二年(公元588年)。原名金仙院,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為金仙寺。距今有1430多年歷史,是著名的千年古剎,與福州鼓山寺、廈門南普陀寺、泉州開元寺並稱福建四大叢林。1983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開放寺廟,1986年被評為福建“十佳”風景區之一。

    據舊《莆田縣志》載;南朝梁陳間,邑儒鄭露結廬居於鳳凰山下。後獻所居地建成寺院。當年僧人無際在寺裡誦妙法蓮花經,寺後巖石受靈應而湧出清泉。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僧人志彥應诏進官解《四分律》談起此事,唐睿宗甚感奇異遂賜三名“靈巖”,由大書法家柳公權書匾。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寺廢。宣唐時重興。宋太平興國初,宋太宗賜額“廣化”,廣化寺由此得名,沿用至今此名稱比莆田設興化縣,興化軍還早幾年,故有“來出興化,先有廣化”之說。

    宋代廣化寺十分鼎盛,有10院,120庵,僧眾1000余人。明朝黃仲沼《詠南山》詩有“靈巖一百二十寺,多少樓台鎖夕曛”句,即是當時盛況的寫照。元朝至正年間,寺被火焚。明洪武至歷年間,遂漸漸重建。現在寺為清光緒初年重修。近年來,由海外僑胞熱心贊助,對寺院殿堂進行了全面整修和擴建。

    該寺現占地3.2萬余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石砌圍牆長1公裡,。貫穿主體建築物的中軸線長達385米,結構嚴謹,布局勻稱,規模宏大。中軸線主建築,從海拔25米逐步升高到63米由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上為蒇經閣)、祖堂(上為臥佛閣)等組成。兩側翼有寬敞的百柱廊庑。從臥佛閣兩旁開始,左廂依次有功德堂、溪聲閣、水雲鄉、尊客堂、伽藍殿、五觀堂(上為庫房,後為香積廚)、鐘樓;右廂依次為般若堂、看山樓、煙霞窟、淨化堂、祖師殿、學戒堂、鼓樓。左上方新建有觀音閣,內奉一身高8米觀音像;右上方新建有小南山地藏殿。在放生池兩側新建4座五百羅汗堂。

    大雄寶殿高22米,為抬梁式殿堂結構。天王殿前有兩座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建設的石經幢,高約3米,八角七層,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咒”該石刻是研究梵漢譯與地方言關系的珍貴實物資料,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物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