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西安端午節玩穿越:少男少女寬袍大袖衣袂飄飄

西安端午節玩穿越:少男少女寬袍大袖衣袂飄飄

日期:2016/12/13 23:13:57      編輯:古建築紀錄

圖為在兒童額上點雄黃酒。

圖為女童展示親手制作的漢服紙樣。

圖為蘭湯祓禊,用沾水的菖蒲拂拭對方,以示驅除晦氣。

    縫香囊、編五彩繩、刺“五毒”……23日是農歷端午節,毗鄰唐代小雁塔的西安博物院內,由漢服愛好者發起的壬辰年端午文化活動,用古代的禮儀演繹了傳統民俗內涵。其中,“90後”愛好者人數增長迅速。

    上午10時許,一群花樣年華的少男少女,寬袍大袖、衣袂飄飄,仿佛時空穿越。進行了蘭湯祓禊、包粽子、編五彩繩、刺“五毒”等議程。玩斗蛋游戲、集體誦讀屈原詩詞,向路過的游人宣講中國傳統端午節習俗和漢服文化。

    陝西師大民俗研究專家傅功振說,史料記載,唐朝長安城裡,從宮廷到民間都非常重視端午節,每年端午節都要吃粽子、飲菖蒲酒,朝廷要舉行盛大宴會,皇帝還要在端午節時賜給大臣粽子、禮物等,唐太宗、武則天都有端午節時在扇子上題字再賜給大臣的習慣,時間一長,端午節在唐朝成為重要的官定節日

    據漢服愛好者胡忠寶介紹。陝西漢服愛好者人數眾多,西安、鹹陽、渭南等地都有漢服社,這些漢服愛好者大多數為“80後”、“90後”,有大學生、老師、工程師等,年紀最大的30多歲,最小的只有18歲。每次舉辦活動,均在網上發起籌備,費用自理。

    穿著齊胸襦裙的郭菁菁是西安外國語大學學生,她透露,當天他們參加活動的人都是漢服QQ群中的成員,都是傳統文化愛好者,希望以傳統服飾及傳統民俗活動為載體,將中國傳統的端午文化發揚光大,使其掙脫已淪為“粽子節”的尴尬。

    西安博物院專家孫黎用筆蘸著雄黃酒,細心為游客在額頭點著“王”字,她告訴中新社記者,古時民間認為農歷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防害防病。所以,端午節也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