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寶泉古剎:聽百泉清韻 覽八景奇觀

寶泉古剎:聽百泉清韻 覽八景奇觀

日期:2016/12/14 17:26:06      編輯:古建築紀錄

寶泉古剎:聽百泉清韻 覽八景奇觀

寶泉古剎(圖片來源:資料圖)

寶泉古剎:聽百泉清韻 覽八景奇觀
寶泉古剎(圖片來源:資料圖)

    據《續修臨沂縣志》記載,雖有寶泉寺“建於宋代”的說法,但也旁無佐證。現在唯一有證據可考的是寺內元代延佑五年所立的青石碑文的記載:“朱陳有舊禅院,院內寶泉,因泉而得名也。兵革之際,毀於劫火,碑譜淪沒,其詳不可考,惟故基地存焉……”碑文還寫到:該寺經過丁巳、戊寅、戊午60余年三次重修,“殿宇檐楹,丹青赭垩,煥然一新,望之巍然”,“又有清流映帶左右,凡耳目之所接及者,但樹林陰翳,山禽野鳥竹風及月而已。”幽靜至此,頓時感覺飄然出塵。

    由此可以推斷,寶泉寺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這也不難想象當年的寶泉寺游人如織、香客雲集的盛況。直至明末清初,寺院已有600畝的規模,成為沂州鼎鼎大名的四大名寺之一。

    朱陳社區三村現年80歲的左光貴,一直居住在寶泉寺東側,在他的印象中,抗日戰爭以前的寶泉寺還有五間大殿、三間後樓,西南角還有三間老君殿。“朱陳社區村民周董武因為燒窯發了財,於是個人出資修建了老君殿。”左光貴說,早期,朱陳人全都靠寺院內的幾個大泉子吃水、洗衣服。無論白天還是晚上,寺裡泉子邊上人流不斷。那個時期寺內就住著一名叫“龍恩”的和尚,終日燒香念經,生活所需全靠香火錢滿足。後來寺院毀於戰火,龍恩和尚也離開了朱陳。

    寶泉寺原建築十分宏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昆盧閣、藏經閣;山門外有戲樓;寺外有墓塔林、碑林。據大明正德十二年重修後立碑所記,寶泉寺有“後樓、前樓、關帝殿、天王殿、僧房禅院、群牆山門”,當時是青松綠竹,秀色蔚然,環境清雅。

    《臨沂市地名志》中記載:“寺前涑水之陽,寶泉棋布,其味甘美,其質清澈,故名寶泉。”寺內涑河橫貫東西,左光貴介紹說,寶泉寺的最大特點是以泉取勝。泉子最著名的有五處,均以泉水噴射的形狀命名:珍珠泉、葡萄泉、竹葉泉、冒沙泉、滾波泉。現在能湧泉的只有珍珠泉。

    “珍珠泉”又名“龍頭寶泉”,朱陳八景之一,其水量極大且終年不枯竭,水味甘美,周邊鄉鄰於此汲水、洗衣服,祖祖輩輩,代代相傳,哺育了朱陳村一代又一代的百姓,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母親泉”。珍珠泉形同珍珠,圓潤明澈;葡萄泉,酷似葡萄,朵朵連綴;竹葉泉,竹葉片片,搖曳多姿;冒沙泉,氣勢磅礴,噴沙高尺;滾波泉,波湧上下,勢如鼎沸。

    寶泉寺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奇石景觀。該寺地貌據地質專家考證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億萬年前曾為海洋,後來經過地殼運動、火山噴發和數億年的自然風化,形成現在奇妙的魚群化石,至今石中的三葉蟲仍然清晰可見。

    2010年春天,朱陳社區60多歲的何愛山在寺內清理河淤,在龍頭寶泉西側地下一米深處發現有大量的猛犸象化石。此後,何愛山又在龍頭寶泉周圍一分地內先後發現了大量猛犸象化石。發掘有大量猛犸象化石的地方,不難想象在1萬年前,一群猛犸象聚集在泉水旁飲水的景象。起碼由此可以推斷,寶泉寺中的泉子在1萬年前便已經形成。

    此外,寶泉寺內的天然怪石起伏連綿,原“朱陳八景”中的“臥虎石巖”、“蟠龍山區”、“叮咚響石”均以奇石為托,加之人們美好的想象而命名,連同“玉帶涑水”、“龜探河源”、“三松合璧”、“一樓風寒”、“珍珠寶泉”,這八大景構成寶泉寺的外圍景觀,與古寺相映成趣,集合成一個完美的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佛教聖區。

    當年的寶泉寺不但是著名的名勝區,且是富有濃厚宗教色彩的佛教聖地,載入史冊,馳譽遠近,為歷代游客所向往。故香火極盛,游人如雲,詩人墨客來此飲酒賦詩,流連忘返。《沂州志》所載詩人孟海《同諸友游寶泉寺》七律一首,就可見一斑:巑岏深處梵王宮,迥隔人寰有路通。古碣暗藏山色裡,疏鐘遙落水聲中。參天老柏摩雲翠,繡地繁華映日紅。撫景放懷拼共醉,狂飲未許去匆匆。

    這首詩寫景寫人,生動形象,淺近易懂,無須解釋。但是這裡原本就沒有高山峻嶺,而詩人卻用“巑岏”形容“山色”,意在突出“怪石”,不言自明。今後如能將石隙中的積土,進行剔除,讓石林顯露,必然會是另一種景象。然而,寶泉寺歷經歲月滄桑,屢遭戰火洗劫,雖歷代曾多次修繕,其舊觀還是不復存在,怪石、巖洞、石林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加上當地居民文物保護意識淡薄,“臥虎石巖”、“蟠龍山區”、“叮咚響石”等處景點皆因炮擊取石而毀壞。

    據說“三松合璧”是因為一位農夫把玉米秸稈堆放在這裡,不慎失火所毀。還有“玉帶涑河”更是因近年來水質問題,“玉帶”容顏漸失。更令人痛惜的是1938年4月5日,日本侵略軍侵占朱陳,抗日軍民與之展開搏斗,血戰幾晝夜,使寶泉古寺及“八大景”遭到嚴重破壞,昔日的美景一夜之間蕩然無存。

    說起日軍侵占朱陳一事,翻閱黨史可發現,1938年2月上旬,國民黨第三軍團長兼第四十軍軍長龐炳勳部奉令調駐臨沂拒敵。經過此前的增援莒南和垛莊阻擊戰兩次出擊和湯頭退敵之後,均取得了政治和軍事意義上的大捷。

    日軍被我臨沂守軍擊敗後,緊跟著增派5000余人,配備大量飛機、坦克、大炮,陸、空聯合作戰,卷土重來。3月25日,日軍逼近臨沂,我軍為避免無謂的犧牲,在沂河東岸原陣地略加抵抗之後,即將部隊撤退至沂河西岸,與敵人隔河對峙。敵人看正面進攻未能得逞,於是便以步、炮聯合之敵千余人,進犯臨沂城西的大嶺、小嶺等處。

    現在上了年紀的朱陳人還清晰地記得,4月5日,時逢清明,當天風和日麗。下午三時許,先有敵機兩架飛至朱陳上空盤旋偵察,隨即在村東北隅投擲炸彈和燃燒彈,不少農戶家的房屋被炸倒,大量房屋隨即被燃燒彈點燃起火。飛機過後,村民們看到村東北隅濃煙滾滾,一片火海,隨即紛紛前來撲火救人。約四時許,火才被撲滅,又聽到村北炮聲隆隆,槍聲不斷。於是,人們捨棄所有財物,扶老攜幼慌不擇路地四散奔逃。向北逃者適逢敵軍,有數人被槍殺在村北魚梁溝小橋子一帶。

    這次侵略戰,朱陳慘死了不少無辜百姓,而寶泉寺和“八大景”遭到嚴重破壞。後來經歷文革,“八大景”也只剩下斷壁殘垣。

    上世紀八十年代,寶泉寺在當地政府主導下重修,重建廟宇和廟前戲台,修繕了“八大景”。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