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一道“門”與一座“城”

一道“門”與一座“城”

日期:2016/12/13 23:12:43      編輯:古建築紀錄
    再次來到自己曾經居住過的老房子原址,78歲的陳興和老人百感交集。作為第一批拆遷戶,為了支持政府修復大境門景區計劃,陳興和從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棚戶區搬到了樓房,和兒孫們過上了現代新居生活。如今,那間曾陪伴他度過大半生、一天一天破敗下去的老院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建設中嶄新的仿古建築。
  對眼前這座初具規模的灰磚灰瓦紅漆門的新宅子,老爺子既熟悉又陌生。恍惚間,他仿佛又回到了70年前,腦海中像放映機一樣重現出當年街市熱鬧的情景,耳畔似乎回響起幼時熟悉的駝鈴聲和此起彼伏的吆喝買賣聲,這些熟悉而又遠去的場景曾伴隨他度過了童年,一直到他長大成人、結婚生子……而這其中的歲月,又經歷了多少人事更迭和風雲變幻……
  心潮起伏、感慨萬千之際,陳興和不經意間望向了不遠處的大境門,不禁心頭一顫:大境門,多像一位歷經滄桑的智慧老人,不管經歷怎樣的榮辱繁華,卻依然那麼挺拔,那麼巍峨,那麼從容不迫。

  張家口的興盛離不開張庫大道,而張庫大道的起點就在大境門。

  張家口,地處河北省西北部,與內蒙古高原相接,是中國北方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融點,矗立在崇山峻嶺之間的長城,更是凸顯此地一直是重要的戰略要地。
  大境門位於張家口市區北端,高聳入雲的東、西太平山之間,是一座聞名遐迩的長城關隘,扼邊關之鎖鑰,形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門楣上有察哈爾都統高維岳(當時的地方軍政首腦)於1927年書寫的四個蒼勁壯觀大字:“大好河山”。
  “幾百年來,‘萬裡長城第一門’大境門已經成為張家口的重要象征,向人們講述著張家口這座塞外山城的傳奇歷史。”說起大境門歷史,張家口地方史研究專家劉振瑛滔滔不絕。
  劉振瑛介紹,從明朝隆慶五年起,張家口大境門外(現在的大境門元寶山一帶)就逐漸形成了在歷史上被稱為“貢市”和“茶馬互市”的邊貿市場。來自蒙古草原和歐洲腹地的牲畜、皮毛、藥材、毛織品、銀器等在這裡換成了絲綢、茶葉、瓷器和白糖,大境門外成了我國北方國際貿易的內陸口岸。到了清代,張家口經濟的繁榮達到鼎盛時期,1909年清朝政府把中國第一條實用鐵路“京張鐵路”從北京修至張家口。
  “張家口的興盛離不開張庫大道,而張庫大道的起點就在大境門。”據劉振瑛講,清朝時張家口的貿易地位最為凸顯,隨著內地漢族與蒙古以及俄羅斯通商貿易的開展,張家口作為通往庫倫(現烏蘭巴托)、俄羅斯恰克圖等地的交通要道和馬匹、皮毛以及茶、鹽、綢緞等貨物的集散地和轉運地,逐步發展成為我國北方最重要的商業城市和金融中心之一,與廣州並稱陸水雙碼頭,與絲綢之路相媲美的張庫大道就是從大境門起始的。
  “彼時,出大境門向西,近十裡的狹長溝谷中,商號店鋪鱗次栉比,交易市場人聲鼎沸。這裡有經營蘇杭絲綢的綢緞莊;有經營曲沃生煙的生煙莊;有專門經營牛馬皮、老羊皮的粗皮行;有經營珍奇獸皮和麥穗羔皮的細皮行;有牛馬羊大店,專門轉運草原來的牲畜;還有山貨鋪、點心鋪、酒作坊、麻繩鋪、茶葉鋪、瓷器店、雜貨店、米面店、瓷器店、鐵器店……真個是百貨俱全,包羅萬象。”劉振瑛生動描述大境門曾經的繁華,“過去人們常說‘出了大境門,一半牲口一半人’,似有貶意,其實形容的是牲畜交易市場的繁榮與龐大。”
  史料記載,當時大境門內外不僅有國內大小商家店鋪1500多家,而且還吸引了美、英、日、德、俄等44家國外洋行,年貿易額最多時達白銀1.5億兩,這在當時可以和天津、上海相媲美。
  張家口的繁榮,還可以從以下兩個小例子證明。一是張家口大境門外一帶商業繁榮、房價奇高,一間標准房月租金要五十兩白銀,相當於現在人民幣3000多元,簡直到了寸土寸金的地步。另一個例子是當年清王朝兵部官員到邊塞任職是苦差,大多由被貶的官員去充任。而唯獨張家口的外派官員,是需要大把白銀向兵部送禮才可取得。張家口當年的繁華興盛由此可見一斑。
  貿易的興盛,促進了張家口城市化的發展。由於商戶、人丁的增加,張家口大境門內外逐漸連成一片。尤其是城堡堅固的張家口堡內,更成了官吏、富商們興建屋宅,設立銀行票號的首選之地。以至今天,堡子裡那一處處商人們供奉過的寺廟,那一座座民居四合院,依然透著靈氣,訴說著歷史的輝煌。
  與此同時,張家口地方工業也得以發展。1909年,我國歷史上第一條自行勘測、設計、施工的干線鐵路京張鐵路開通,大量的商戶,產業工人和移民來到張家口,一些商人開始在這裡投資興建工業企業,張家口逐步發展成為華北工業重鎮,跻身現代城市行列。

  大境門歷盡滄桑,是張家口歷史的見證,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都與大境門密切相關。

  張庫大道盛極一時,張家口也富庶一時。然而,隨著張庫大道的衰落,這種盛況僅僅定格在老輩人的記憶中,甚至隨著時間的流逝,也變得越來越模糊。
  1929年,中國國民政府與俄斷交,蒙古也關閉了中國的所有商號,張庫大道被迫中斷。
  緊接著,政權更迭、軍閥混戰、外族入侵在這裡交替上演。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張家口逐漸衰落。大境門也開始敗落,甚至部分城牆被毀。“大好河山”題匾也因此幾經損毀。大境門歷盡滄桑,是張家口歷史的見證,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都與大境門密切相關。
  20世紀20年代,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李大钊等在大境門內外展開革命活動,為張家口這座歷經磨難的城市帶來革命曙光。
  1945年8月,我冀察主力部隊一舉解放了被日偽蒙疆政府統治了八年之久的張家口,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從日本侵略者手中奪取的第一座較大城市,八路軍雄赳赳開入大境門,成為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偉大勝利的歷史性紀錄,大境門一時成為“第二延安”、“東方模范城市”、“文化城”的象征。 
  1948年12月我軍在大境門外的西甸子、烏拉哈達等一帶山谷中圍殲國民黨官兵54000多人,一舉從國民黨手中奪回張家口,取得平津戰役西線張家口戰役的輝煌勝利。解放軍的威武之師就是從大境門進入市區的,可以說大境門是中國共產黨的勝利之門,是中國革命的凱旋之門。 
  解放後,大境門受到保護。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大境門在198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各級政府對保護工作更加重視,在20世紀90年代,全市人民和駐軍捐資對大境門西邊的城牆曾進行過一次修繕,使大境門免於坍塌。但大境門周邊房屋密集、設施陳舊,與大境門歷史地位及聲譽極不相稱。
  2005年張家口市政府、橋西區政府制定了大境門保護規劃方案,籌措了680萬元資金,用於將長城外大境門東、西兩側6000多平方米方圓內的56戶居民全部遷出,已拆除房屋140多間,計劃恢復大境門外東側長城一百米,再現從明隆慶五年至民國,長達450年互市、邊貿市場原貌。

  大境門還將見證張家口綠色崛起、成為強市名城的新征程。

  “張家口的興盛離不開張庫大道,而張庫大道的經濟地位因為戰爭以及其他貿易通道的開通,越來越衰弱。”張家口歷史學者楊潤平認為,因為這兩方面原因,張家口陸路碼頭的地位從此也就不存在了。
  大境門目睹了舊中國的貧弱,也見證了新中國的復興,更親歷了今天張家口的崛起。在科學發展的今天,重振張家口雄風的神聖使命,歷史性地落在新一代張家口人肩上。
  重振張家口雄風,前提是科學確立城市發展戰略目標。“把實現綠色崛起、打造強市名城作為我們的發展戰略目標,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比較優勢,統籌內外資源,提高綜合競爭力,在未來發展中找准方向、少走彎路。”張家口市市委書記王曉東對張家口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確立如此目標,主要基於以下幾方面考慮:從區位優勢來看,張家口地處京冀晉蒙四省通衢之地的天然地理優勢,有利於充分利用京津地區的技術、資金、人才優勢和晉蒙地區的資源優勢,成為四省區經濟聯系交流、市場對接合作的區域中心;從傳統優勢來看,張家口歷史上曾是著名的“陸路商埠”。當前,京津冀、呼包鄂經濟圈的崛起,以及張家口基礎條件不斷改善、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為張家口復興提供了條件;從文化優勢來看,張家口是多民族的融合地,三祖文化與晉文化、蒙元文化交融滲透,形成了包容性較強的地域文化,有利於集聚吸納更多的生產要素;從經濟基礎優勢來看,張家口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周邊市縣前列。經過多年的發展,全市培育起了較強的特色產業,形成了較好的金融服務體系和貿易物流體系,奠定了建設“區域中心”的基礎。
  “做大做強主城區,是建設強市名城的先決條件。”張家口市建設局局長李義認為。據他介紹,近年來,張家口組織實施了張家口城建史上投資最多、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城建工程,主城區面積迅速擴大,品位顯著提升,生態好轉,張家口步入了國家園林城市行列;承載能力明顯增強,利用荒山荒坡,挖山填溝,規劃建設了多個產業集聚區和物流園區;基礎設施全面改善,全市高速公路通車總裡程居全國、全省前列,海關建成運行,機場正在加緊建設,現代立體綜合交通體系初步形成。所有這些,都為建設京冀晉蒙區域現代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撐。今後,張家口市在全面啟動新區建設的同時,將著力打造城市“三大節點”,其中第一大節點就是以大境門和來遠堡為核心的旅游商貿區。通過實施保護性修復,建設各具特色的地標藝術廣場、復古旅游街區、金融歷史展館等,全面呈現張家口獨特的軍事、商貿、金融、建築等文化。今年完成投資5億元以上,確保大境門古文化商業街區一期工程9月底前開街,綜合改造工程於年底前竣工。
  在張家口人眼中,大境門就是張家口的根,也是張家口的魂。陳興和老人動情地說:“期待著大境門景區早日建成,也期待著張家口重現昔日的輝煌,真正成為塞外一顆耀眼的明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