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山東省莒縣長嶺鎮發現漢代陶井圈

山東省莒縣長嶺鎮發現漢代陶井圈

日期:2016/12/13 23:14:56      編輯:古建築紀錄

漢代陶井圈

    6月16日上午,山東省莒縣長嶺鎮後夏莊村發現一個陶井圈,經鑒定為漢代陶井圈。長嶺鎮工作人員已經將陶井圈挖掘出來,共有兩個完整的陶井圈、兩個破損的陶井圈以及大量陶器碎片。據長嶺鎮工作人員介紹,這些陶器將放在長嶺鎮文化展覽室中展覽並保存,這是長嶺鎮目前僅有的漢代器具,堪稱“鎮寶”。

    隨著汛期臨近,為了確保汛期安全,長嶺鎮政府決定對沭河河道進行清障。由於長嶺鎮境內沭河岸邊有 3000多棵樹木,所以鎮政府決定將這些樹全部砍掉。“當時我們正在後夏莊村清障,先是在一個樹樁的附近發現了一些陶器碎片,隨後又發現了陶井圈。”鎮政府工作人員崔剛吉告訴記者,6月15日下午,他正跟後夏莊村的6名村民在沭河南岸清障,在清理樹枝的時候,發現了一些陶器碎片,隨後發現了一個直徑1米左右圓形陶器。崔剛吉經常研究長嶺文化而且多次去莒州博物館參觀,他一眼就認出了這個圓形陶器就是陶井圈。

    “因為長嶺鎮之前出土過漢代文物,所以我當時就認定這個陶井圈是有歷史的。”崔剛吉說,他經過仔細觀察發現,陶井圈是黑陶,雖然長嶺鎮現在也有快輪黑陶,但是現在已經沒有人用陶井圈,而且陶井圈周圍都是紅色頁巖,所以他斷定陶井圈不是現代的。

    6月16日上午,莒州博物館劉館長來到現場,“經過仔細鑒定,陶井圈是漢代的。”劉館長告訴記者,陶井圈的主要作用就是為了保證水質。漢代的時候人們都是從河中或者井中取水,陶井圈就相當於現在農村大井周圍的水泥或者石頭,其作用一方面是保持井水干淨,不讓泥沙滲入井中,另一方面也為了加固水井,防止水井坍塌。莒縣歷史悠久,之前在沭河和柳青河兩岸都發現過陶井圈,現在博物館裡也有陶井圈。這個陶井圈對長嶺鎮意義重大,劉館長建議長嶺鎮自己保管。“劉館長鑒定了之後,我們便動手挖掘出了剩余的陶井圈。”崔剛吉告訴記者,他們共挖出兩個完整的和兩個破損的陶井圈以及一些陶器碎片,挖掘過程中四個陶井圈是上下一層層套起來的,“可能經過長時間河水沖刷,上面的兩個陶井圈受到破壞。”

    記者調查  曾出土莒刀幣,小孩掰著玩

    隨後,記者在長嶺鎮後夏莊村采訪了73歲的蔣文華。“我太爺爺說,沭河發大水的時候經常會沖出一些陶器碎片和莒國刀幣,當時的村民都不知道是文物,全讓小孩們當做玩具掰斷了。”蔣文華說。村民蔣學京跟崔剛吉一起參加了清障活動,他也是發現陶井圈的目擊者。蔣學京告訴記者,對他們而言,陶器碎片不是稀罕物,甚至在耕地的時候都會發現一些碎片,所以他們都沒把這個陶井圈當回事。“我見了也不知道那是個什麼東西,幸虧鎮裡的人認識。”蔣學京說,要不是崔剛吉認識陶井圈並加以保護,陶井圈很可能被村民當作沒有價值的東西給刨了。

    長嶺鎮曾發現了很多文化遺址。在前夏莊村西南50米處和葛家洙流村北台子都發現了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了很多黑陶器皿。此外還在其他村發現了龍山文化遺址和多處周代文化遺址。除此之外,還發現了周代墓群和漢代墓群。雖然在長嶺鎮發現了很多文物,但是這些文物沒有一件保存在長嶺鎮。此次發現的漢代陶井圈是保存在長嶺鎮政府的第一件古代文物,所以對長嶺鎮政府而言,意義非常重大。他們現在把陶井圈清理得非常干淨,並且保存起來。今年是文化建設年,長嶺鎮政府已經在石井社區建成文化展覽室,其中包含了慢輪陶藝、竹制品工藝、鐵鎖工藝以及桿秤工藝,漢代陶井圈將作為展覽室的“鎮室之寶”供市民參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