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紅色古鎮,英家人民的驕傲

紅色古鎮,英家人民的驕傲

日期:2016/12/13 23:07:02      編輯:古建築紀錄

說起廣西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重要事件和重大活動等,請讓我給大家講一講鐘山縣英家——“紅色古鎮”的故事,他是鐘山縣人民的驕傲。

1942年,“七九”事件,廣西省工委在桂林出現了叛徒,遭到破壞,國民黨反動派統治,大肆搜捕地下黨黨員,省工委錢興書記,立即采取應變措施,要求桂林市凡與被捕人員有聯系及各級黨組織全部撤退,轉移到安全地方,只留下個別干部處理撤退及善後工作。

經過多方調查之後,英家黨組織建立比較早,有一批可靠的黨員骨干,英家群眾思想基礎好,與桂林、梧州較遠,雖比較偏僻,但交通便利。於是決定將廣西省工委在桂林的黨組織成員轉移到鐘山英家來。英家王家紀遵照錢興的指示,先將其愛人鄒冰母子二人接到家裡。

錢興同志到鐘山後,立即從省內各地,抽調一批黨員,充實、加強省工委機關工作,同時恢復重建各地遭破壞的基層組織,發展黨員,壯大革命力量,積極尋找與上級黨組織的聯系,領導廣西各地抗日游擊斗爭,省工委工作重點由城市轉移到農村,遵照黨中央指示,“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在白區工作十六字方針。

自廣西省工委轉移到鐘山英家,組織新的廣西省工委領導機關,從各地抽來的黨員骨干,通過各種渠道,當老師的、挑貨郎擔的,當廟祝的,開荒種地,燒石灰等工作,一般以難民身份、逃兵和疏散的名義來掩護其身份,免遭國民黨的迫害。英家黨組織,臨危受命,需要日夜掩護好省工委領導機關的安全,與群眾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積極宣傳黨的政策,傳達黨的指示,當時在這白色恐怖、風腥血雨的斗爭中,要進行黨的工作,談何容易。1947年6月5日,在中共特派員吳贊之同志和中共英家黨支部書記張贊周同志的領導下,舉行了武裝起義,打響了廣西在解放戰爭期間的第一槍,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

“六五起義舉紅旗,英家人民志不移。喚醒工農千百萬,推翻偽政掃頑敵。”為後來廣西開展武裝斗爭拉開了序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其光輝業績,將永垂青史。這次起義,缺乏經驗,力量懸殊,加上國民黨重兵鎮壓,這次起義失敗,犧牲了陳作民、羅玉賢、何仕南三位優秀共產黨員,還有群眾骨干周福標烈士。“為救黎民水深中,革命意志貫長虹。不惜熱血灑大地,換來星旗耀眼紅。”省工委後轉移到昭平黃姚,英家黨組織轉移到花山,繼續與國民黨反動派抗爭,直到鐘山解放。

英家人民,五年來,在黨的領導下,歷盡艱辛,維護了地下黨組織的安全存在,發展壯大,在國民黨血腥統治下,對共產黨員,寧可錯殺一千、不放走一個的殘酷鎮壓,國民黨政府對張贊周、王家紀二人,高額懸賞,分別以二千、三千塊大洋買他二人的人頭。俗語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可是英家人民不買國民黨的賬,自始至終,英家黨組織得以站穩腳跟,除了黨支部堅強的領導和黨員的堅定信念外,還得到了英家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沒有一個人向國民黨當局告密,走漏風聲。有一次張贊周同志在英家油搾開黨員會,被國民黨特務發現了,走到村口,一群眾馬上告訴他們,有人來抓你們了,趕快逃走,張贊周從後門跑出去,一個特務一會追出來,正好碰著一位農民種地,特務問他,剛才跑出去那人,從哪裡走了,這位農伯指反方向說,走這邊跑了。黃嘉同志,住在何仕賢家,但身體較虛弱,工作又辛苦,經濟上有困難,沒錢買豬肉,何仕賢父親將自己養了十多年,每天生一個蛋的一只老鴨,殺來給黃嘉補身體,黃嘉同志當時很過意不去。現雖隔幾十年,黃老經常談起來,感慨萬千。

2012年6月5日,為了隆重紀念中共廣西省工委轉移鐘山70周年暨英家起義65周年,鐘山縣委、政府決定將這次紀念大會搞得有聲有色,特邀請了當年曾在英家地下黨活動的老前輩、老領導以及區直有關領導和原來在鐘山工作的老領導,得到他們的積極響應。前來參加這次活動的有自治區老領導陳輝光、黃嘉、陳仁、韋繼松、毛國斌、奉恆高、丘棟霖等,賀州市委書記彭曉春、市長白希以及賀州市各兄弟縣的有關領導光臨這次大會,使這次紀念大會完滿成功。

會議結束後,革命老前輩非常關心鐘山縣和革命老區英家的發展,回到南寧,黃嘉老前輩顧不上休息,與區黨委原書記陳輝光同志、區人民政府原主席韋純束同志等八位老前輩協商,結合東(蘭)、巴(馬)、鳳(山)革命老區扶貧攻堅大會戰的經驗,由黃老親筆起草的《關於鐘山縣革命老區2013年扶貧攻堅大會戰的專題報告》正式形成,目前已經送交區黨委、區人民政府及主要領導,對此消息,黃老已電告鐘山縣委書記陳遠明同志,要求縣委、政府做出結合鐘山革命老區實際的2013年建設發展及扶貧計劃報上去,並於年內抓緊落實省工委紀念館資金到位及開工問題和英家鎮復鎮上報等工作,待自治區批文下來後立即掛牌,扎扎實實地搞好鐘山縣和英家革命老區的建設發展。

這次紀念活動,比過大年還重要,家家戶戶親友都通知來,每家都有幾桌客人,多的十桌八桌,一個小小的英家,一下集中了兩萬多人,人山人海,都去粵東會館參觀英家革命紀念館,但秩序井然,因為這次活動有一個領導小組,他們選出了50個人戴紅袖章作為安全員,沒有出現一點問題,有一婦女,撿到一個手機,交給了他們,原來是一位老前輩丟失的,物歸原主,這是道不拾遺,英家人民的高貴品德的具體表現,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家家戶戶像過年一樣,做糍粑,包粽子,各家去打糯米粉的加工廠,老板說,今天與往日不同,一律免費加工,其他幾家聽說了,也不收費。英家人決定每年六月五日,列為傳統節日,來紀念這一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學習革命傳統,緬懷革命先烈。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黨的脫貧致富的政策感召下,英家人憑著他們的勤勞智慧,都富起來了,90%的人都建了新樓房,有30多戶在英家路口建起了新樓房,形成了英家的一個商業中心,有開飯店的,有賣飼料的,有賣雜貨的,賣肉的,賣米的,樣樣都有。英家人確實富了,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在黨的領導下,鐘山縣黨委、政府帶領英家人民,通過這次紀念活動,發揚革命傳統,克服各種困難,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英家這面紅旗,永遠飄揚在祖國南疆大地上,更加光彩奪目。“革命傳統世代傳,緬懷先烈意志堅。英家人民多壯志,建設美好幸福園。”

來源:賀州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