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游遍江西百縣之萬安古城牆抒懷

游遍江西百縣之萬安古城牆抒懷

日期:2016/12/13 22:42:51      編輯:古建築紀錄

  陽春三月,正是細雨飄飛、詩情激蕩的季節。沿著一江春水踏浪而來,靠近萬安,靠近這位出身江南的小家碧玉,試圖走進那一段令人魂牽夢繞的宋代古城牆。在煙雨迷蒙中,感受她那滄桑卻又情懷依然的歷史余韻,握住她那飄逸千年、深情款款的一縷芳魂。

  城牆建成使百姓免受洪災

  雨絲纏綿,纏不住前行的腳步。登上那一級級長滿青苔的石階,胸襟在攀登中逐步放大、升華。目光在牆縫的野草中逡巡、在斑駁的牆體間徘徊,尋找那一段段鑲嵌其中的歷史往事,閱讀著那一頁頁塵封已久的古老史書。立於高大雄偉的城牆頂上,手扶著冰冷厚重的灰色城磚,望遠方,青山逶迤,無限空曠。
 

城牆外既是江水
城牆外既是江水   大山包含於城牆之中
大山包含於城牆之中     俯視腳下,江水浩蕩,一路往北,奔流不息。此時此刻,仿佛看到宋代元豐年間萬安知縣朱俊民從水中悠然飄起,他峨冠博帶,意氣風發,身後是舉鋤荷擔的建築大軍。接著又有南宋紹興年間的知縣趙成之、元至正年間知縣彭九皋,更有明正德年間知縣桑翹,一個接一個,指揮若定,氣勢雄壯。再看那築城工地,人山人海,一片熱火朝天。朝代更替,築城不辍,終於形成了一座長2380米、高7.3米、垛口950個的古城牆。城牆上築城樓6座,設置6門,東有威遠門,南有表忠門、觀瀾門,西有五雲門、芙蓉門,北有通都門。城牆建成後,全城百姓載歌載舞,以示慶賀。這一偉大的工程,使百姓免遭了多少次洪水的沖擊,免遭了多少次戰爭的禍害。

  漫步城牆上,隱約飄來一陣陣迷人的芬芳,我看見牆邊生長著一叢叢的野花,花朵殷紅,隨風搖曳,惹人喜愛。這種花因為花色如血,又和城牆相依為命,被當地一些老人稱為“天祥草”。相傳,當年文天祥為抵抗元軍,率兵渡過贛江,越過城牆下的“惶恐灘”,在此浴血奮戰。他們依托城牆,殺退了元軍十多次進攻。但元軍兵多將廣,文天祥勢單力薄,最終兵敗,將士們的鮮血染紅了城牆,染紅了城牆上盛開的野花。後來,文天祥不幸被捕。他憤慨之余,揮筆寫下著名詩篇:“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曾受炮火侵襲的城牆
曾受炮火侵襲的城牆  

  收起傘,彎下腰,采摘下一朵小小的紅花,捧在胸前。透過這晶亮的紅,似乎看到文天祥再次挺立於惶恐灘頭,凝視著這列城池,雙目炯炯有神,好像能穿越這千年的厚度。透過這鮮艷的紅,我似乎又聽到了1928年“萬安暴動”隆隆的槍炮聲。那一年,數萬農民軍在革命先驅曾天宇、張世熙、劉光萬等人的率領下,分別從東南西北四個城門,浩浩蕩蕩地攻入縣城。經過激烈的戰斗,鮮艷的紅旗終於插在了古老的城牆上,江西省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府隨即宣告成立。

  “修舊如舊”古城牆換新顏歲月流逝,風雨剝蝕,城牆或倒或塌,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已是殘垣斷壁,破敗不堪。後又因建設新縣城之需,大段被拆除。到最後只剩下一千多米,僅存兩個城門——觀瀾門和芙蓉門。
 

新中國成立時的萬安城牆
新中國成立時的萬安城牆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歷史的潮流滾滾向前。2006年,萬安縣投巨資對古城牆進行保護性維修,鏟除牆上的雜草、灌木,遷走了城牆下數戶居民,並對倒塌的部分本著“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了修補。至此,曾經滿目瘡痍的古城牆終於舊貌換新顏,向人們綻開了她那美麗的笑容。
 

早期修繕萬安城牆
早期修繕萬安城牆  

  緩步走下高高的城牆,又穿過了拱形的觀瀾門,眼前豁然一亮,一棵巨大的古榕樹躍入我的眼簾。好大的古榕樹,主干可能得要七八個壯漢才能合抱。雖然歷經了百朝百代,但它依然枝繁葉茂,充滿生機。在我眼裡,古城牆、古榕樹就像一對好姐妹。不信,你瞧,那靜靜的古城牆忠實地護衛著古榕樹,而古榕樹更是情深意長,將她那綠色的臂膀伸得老長,親昵地搭在了城牆上。

  立在城牆下,仰望著這一段連綿起伏的歷史,我的眼睛好像鑽進了歷史的深處。
 

古城下的一角
古城下的一角   如今的萬安城牆
如今的萬安城牆  

  再摸摸那一塊塊青灰色的磚石,我的思緒蓦然飛得很遠很遠。這兒的每一塊磚石都是一本古書,記載著古老城牆的喜怒哀樂,這段長達一千多米的城牆,裝點著萬安古城,彰顯著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不凡的精神氣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