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千年古鎮的現代靈魂與個性

千年古鎮的現代靈魂與個性

日期:2016/12/13 22:42:48      編輯:古建築紀錄

——貴州省級示范小城鎮尚嵇鎮建設觀察


  一條條大道,一棟棟樓房,一處處工地,一座座城鎮,作為我省“5個100工程”重點發展平台之一,100個示范小城鎮建設正在17.6萬平方公裡的多彩貴州全速推進。

  尚嵇——全省100個示范小城鎮中30個省級示范小城鎮之一,建設的速度和激情同樣不遜。就在記者采訪的當天,即使是周末,書記、鎮長等尚嵇鎮黨委政府的工作人員正在接待來自重慶的客商。截至目前,該鎮已竣工和在建“8+3”工程項目共計31個,完成投資2.97億元。

  隨著小城鎮建設的不斷推進,以此為機遇和平台,尚嵇鎮正在實現經濟社會等全方面的跨越式發展,朝著全面小康社會奮力前進。日前,記者走進這座位於黔北的千年文化古鎮,領略和感悟它正在發生的變化。

  古城門:穿越時空的印象

  按“文化引領打造文化古鎮”要求,尚嵇鎮把桑蠶文化、紅色文化和民間文化等元素融入城鎮規劃與建設中,打造“有靈魂、有個性的小城鎮”。

  7月,嬌陽似火。從遵義縣縣城南白出發南行,不到1小時,便來到千年文化古鎮尚嵇。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雄偉高大、古色古香的城門,城門上“尚嵇”兩個金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城門高約15米,一色青灰蒼黑土磚砌成。城門有兩層樓,有三個拱形門孔,中孔寬20余米,為車行大道,兩側小孔約2米,為人行通道。

  穿過拱形孔門,便是一條黔北民居建築風格的民族風情一條街,同時也是這座古鎮的迎賓大道——從這裡,不僅走進了這座古鎮,也走進了這座古鎮的歷史、現在以及未來。

  尚嵇古稱上溪,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曾為播州(今遵義)南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尚嵇文化始於南宋年間,當時播州的楊氏統治者倡儒學,建孔廟;又大興佛教,引進道教,廣建寺院、道觀。儒家文化、宗教文化是尚嵇文化的源頭。元明清時期,元代土司楊漢英,重視文化教育,加上四川、江西等地的文化人進入播州,不少人定居尚嵇,興辦學校,參加科考,著書立說,再加上南來北往的馬幫客商,促進了尚嵇地方商貿的興旺與繁榮,從而推動了尚嵇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其中,桑蠶文化是尚嵇文化最值得記錄和抒寫的一段歷史和文化,可以說它播下了尚嵇商業和工業的種子,並使貴州從此有了絲綢織坊。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時任遵義知府的山東人陳玉壂利用當地豐富的柞樹(當地人俗稱青槓樹)資源,歷經艱辛,三次從家鄉引來蠶種,並引入養蠶缫絲的技術,由此孕育了尚嵇的桑蠶文化。據悉,當時遵義的絲綢,不僅銷往省內外,而且“銷西域,販南洋”。為此,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當地鄉紳張書田等為紀念陳玉壂發展地方柞蠶絲綢業的功績與貢獻,修建了如今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陳公祠。

  在距離集鎮6公裡的茶山關上,記者看到了、觸摸到了200多年前尚嵇人養蠶的青槓樹。翻開尚嵇的歷史,茶山關上,那漫山遍野的青槓樹不僅是尚嵇桑蠶文化的見證者,同時它們也見證了另一段更加偉大的歷史。記者腳下的茶山關渡口,便是當年紅軍長征強渡烏江天險的渡口。1935年1月3日夜,彭德懷、楊尚昆率領紅三軍團上萬人從開陽向遵義挺進,在尚嵇茶山關搶渡烏江天險,為召開偉大的遵義會議創備了先決條件。

  現在,雖然當地不再養種桑蠶,長征也已成為歷史,但它們卻成為尚嵇深厚文化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孕育和成就了今天的尚嵇。除了陳公祠,代表和積澱尚嵇文化的還有著名的袁氏民居數十處古墓,以及以囤燈文化為代表的民間文化。

  “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成為尚嵇實現長遠發展和特色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源泉。作為今天的建設者,我們尊重歷史和文化,就要用實際行動來保護它。”尚嵇鎮黨委書記劉華不無感慨地說。他告訴記者,按照“文化引領打造文化古鎮”的要求,尚嵇鎮把桑蠶文化、紅色文化和民間文化等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到城鎮規劃與建設中,讓尚嵇鎮成為一個“有靈魂、有個性的小城鎮”。據悉,尚嵇鎮正在修編的集鎮規劃中,將拆除陳公祠周圍50米以內的所有建築,在陳公祠前方打造一個高品位的集休閒、娛樂、商貿於一體的廣場。

  釆芹池:風景這邊獨好

  尚嵇在小城鎮建設中,堅持以城建立鎮、旅游興鎮和規劃先行、項目優先、民生為本為發展理念。釆芹池的改造為古鎮打造了一條靓麗風景線。

  “這裡以前叫堰心,是一個又髒又臭的爛水塘,滿水塘都是垃圾。”賀小群在隆泉片區居住了30多年,提起以前的堰心,她不住地搖頭。

  “如今,改造後這裡叫釆芹池,大家都喜歡到這裡玩耍,生意也比以前好做了。”賀小群隨即又開心地笑了起來。

  順著賀小群指的方向看去,一池清泉映入眼簾。釆芹池百平米見方,四周雕花石欄石柱圍砌,幾股泉水從上方石孔汩汩注入池內。池邊休閒長廊上,幾名男子在那裡悠閒的品著茶,一群小孩兒嬉戲著,不時發出歡樂的笑聲。

  這是當下尚嵇鎮居民最真實的生活場景寫照。目前,居住在106.9平方公裡上的4.17萬尚嵇人,他們正在和即將享受釆芹池這裡這樣的生活。

  據該鎮鎮長李成義介紹,尚嵇在小城鎮建設中,堅持以城建立鎮、旅游興鎮和規劃先行、項目優先、民生為本為發展理念,以“二縱二橫一環線”為主軸線,將總歸修編由2007年的2平方公裡增加到10平方公裡,並作了4平方公裡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在舊城改造上,規劃了紫晶園、萬象城、陳公祠片區、古井隆泉片區等,打造了尚嵇特色一條街。在新城拓展方面,按照“工礦園區型”、“商貿集散型”和“旅游文化型”為一體的復合型特色小城鎮建設定位,構建了“二縱二橫一環線”的道路網絡骨架工程,以及“兩軸四中心”、“三綠五聚集”的配套功能空間骨架。釆芹池的改造,為古鎮打造了一條靓麗的龍灘風景線。

  “在尚嵇鎮的小城鎮規劃建設中,我們做到了‘四個捨得’。”李成義進一步告訴記者。據介紹,第一個“捨得”就是花錢做規劃,尚嵇鎮先後投資500多萬元對小鎮建設進行科學的規劃,其中控制性詳規80多萬元,修編規劃投入500多萬元,聘請貴州民族大學的教授,深入挖掘尚嵇的歷史文化。第二個“捨得”就是捨得花錢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自開展小城鎮建設以來,該鎮已先後投入上億元資金建設完善了市政道路、農貿市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另外兩個“捨得”就是捨得讓利給老百姓和開發商,為此,尚嵇鎮結合鎮情增加宅基地按4比1拆房還房、空地參照新征耕地進行補償、營業房面積不滿30平米的按30平米發放停產停業損失費和周轉過渡費等優惠政策;對開發商繳納的土地出讓金,該鎮扣除稅收以後,全部返還給開發商。就在記者采訪的當日,一批來自重慶的開發商正在該鎮黨委書記劉華和鎮長李成義的陪同下在尚嵇考察和洽談地產項目。

  按照“50年不落後”的要求,尚嵇鎮完成了中心城區修建性詳規及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確立了空間架構和城鎮道路骨架,為小城鎮建設指明了方向。近些年來,該鎮累計投入資金1.35億元,實施了中心市政大道、香樟大道、桂花大道三條市政主干道建設,並同步實施了雨污分流、管線入地和綠化美化工程,確保街道常年保持整潔通暢。目前已建成信息服務中心大樓、大壩新村休閒廣場、黔北特色街、古城門改建、集鎮自來水廠等工程,綠化羅家坡,修建了八角亭、茶室、舞坪、假山等休閒處所,規劃有東方紅群眾文化廣場、陳公祠桑蠶文化陳列室、老年人文藝娛樂活動中心、污水處理廠等。

  鋁業新城:奏響大開發新樂章

  小城鎮建設以產業平台做支撐,尚嵇鎮大力打造鋁工業,隨著鋁產業不斷做大,以及當地有關產業發展,該鎮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如果說陳公祠代表的是古鎮尚嵇的歷史,鋁業大道則是尚嵇現在和未來的創造者和見證者,是現代尚嵇的代表。

  記者行走在鋁業大道上,它一頭連接著陳公祠,一頭連接著鋁業新城;一邊是見證和記錄歷史的黔北古建築和文化元素,一邊是現代城鎮化下的現代小區和繁榮的城市商業。

  一個小鎮能有這樣的景象不容易,這要“歸功”於一個大產業、一個大項目在此落地。

  2004年,投資47億元、年產80萬噸氧化鋁項目落戶尚嵇鎮,千年古鎮尚嵇鎮由此迎來新的發展機遇。2008年至今,已累計完成城建投資3億多元,集鎮建成區面積擴大到2.5平方公裡,城鎮化率達44.75%。一座占地面積19萬平方米,總投資3.5億元的傳統商業與新型工業化輝映、古文化建築與現代城市完美融合的靓麗新城展現在人們眼前。

  鋁業新城建設,為尚嵇鎮小城鎮建設注入了強大活力。氧化鋁項目落戶,帶動了餐飲娛樂、物流運輸、歌廳酒店、文化旅游等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解決當地群眾就業2000多人。

  而在距離集鎮不遠的大壩村,呈現在記者眼前的則是另一番景象:300多畝、兩公裡長的荷花,綠油油一大片,一眼望不到盡頭,一棟棟青磚白牆的黔北民居成為這幅“畫”裡生動的點綴。據悉,每畝蓮藕的產值達到13000多元。已經嘗到甜頭的當地農民,正在利用小城鎮建設的機遇積極開發農家樂,拓展新的增收致富產業和項目。

  除了蓮藕產業外,該鎮目前正在建設3000畝有機紅高粱生產基地、5000畝烤煙生產基地和8000畝有機稻米生產基地。

  “小城鎮建設必須以產業平台做支撐,作為地方政府,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做好產業的協調服務工作,把產業做強做大。”劉華告訴記者,自氧化鋁項目建設投產以來,在該產業的帶動下,尚嵇鎮的財政收入從原來的380萬元上升到2012的3120萬元。

  目前,該鎮道路東南及西南片區路網已經形成,衛生院住院大樓及醫師周轉房建設項目已竣工,社區服務中心進入內裝飾及輔助工程階段,鋁業新城農貿市場室內部分已建成即將投入使用,市民廣場初具雛形,污水處理廠、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正在緊張建設中,總用地面積為12.6平方公裡的產業園區已建成年生產80萬噸氧化鋁廠1個。據統計,自去年8月,也就是全省小城鎮大會召開的當月啟動“8+3”工程建設以來,該鎮已竣工和在建“8+3”工程項目共計31個,完成投資2.97億元。

  “文化古鎮,鋁業新城,這是尚嵇小城鎮發展的基本定位。”遵義市委常委、遵義縣委書記穆嵘坤說,城鎮化不僅僅是建一座城,更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必然要求,基於“文化古鎮,鋁業新城”的定位,不僅要對城鎮功能進行超前的規劃,更要堅守“紅、綠、紫、藍、白”的底線,才能實現小城鎮的特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同時,要充分利用好當地的鋁業、旅游業、特色產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做大做強支撐小城鎮發展的產業平台。

  穆嵘坤特別強調說,從歷史中走來的尚嵇要以文化為引領,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彰顯特色,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才能真正把尚嵇鎮建設成名副其實的省級示范小城鎮。

  聆聽千年古鎮的足音。尚嵇,正在煥發和誕生新的活力和文明。
 

尚嵇古稱上溪,已有上千年歷史,曾為播州(今遵義)南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
圖為煥然一新的尚嵇鎮古城門。

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的尚嵇鎮陳公祠閣樓。

富有黔北民居特色的尚嵇鎮大壩新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