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世界同裡千年古鎮

世界同裡千年古鎮

日期:2016/12/14 17:21:27      編輯:古建築紀錄

千年古鎮 世界同裡    

                                  千年古鎮 世界同裡

同裡鎮,江南六大名鎮之一。位於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的蘇州市吳江區。始建於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水鄉古鎮。距蘇州市18公裡,距上海80公裡,是為江南六大著名水鄉之一,面積33公頃,為五個湖泊環抱,由網狀河流將鎮區分割成七個島。古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她是江蘇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將全鎮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鎮。1995年更被列為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1998年水鄉古鎮和退思園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同裡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典型水鄉風格的古鎮。同裡舊稱“富土”。唐初改為“銅裡”。宋時將舊名拆字為“同裡”。同裡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鎮內由15條河流縱橫分割為7個小島,由49座橋連接。鎮內家家臨水,戶戶通舟;明清民居,鱗次栉比;宋元明清橋保存完好。它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贏得“東方小威尼斯”的美譽。

    它像一顆珍珠鑲嵌在同裡、葉澤、南星、龐山、九裡5個湖泊之中。鎮區被川字形的河道及縱橫交叉的支流分割成7個小島(同裡著名景點“羅星洲”即位於同裡湖內)。由於同裡處於澤國河網之中,歷史上交通不便而少有兵燹之災,古建築保存較多,是江蘇省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水鄉古鎮之一。因水成園,家家連水,戶戶通船,構成層次錯落有致的優美畫卷。自古以來,詩人墨客對此贊美不絕。

    同裡以“醇正水鄉,舊時江南”的特色聞名於海內外,1980年被列為國家太湖風景區景點之一,1982年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鎮,著名景點“退思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10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由來

    同裡的名字,好記又好聽。其實同裡曾名“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為銅裡。宋代又將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中橫斷,拆字為“同裡”,沿用至今。據清嘉慶《同裡志》記載,從宋元明代起,同裡已是吳中重鎮,由於它與外界只通舟楫,很少遭受兵亂之災,便成為富紳豪商避亂安居的理想之地。不難看出,同裡名字的變更,取決於當地人含而不露的傳統觀念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同裡是名符其實的江南魚米之鄉。由於同有蕩河港眾多,這裡有取之不盡的各種各樣的水產品。盛產魚、蝦,較為珍貴的有太湖銀魚、白魚、鳜魚、鳗魚、鳝、鱉、鲈鳢等,還有青魚、草魚、鳙魚、鲢魚、鳊魚、鯉魚、鲫魚等。除魚蝦、蚌類等水產品外,同裡水生植物品類齊全,主要有茭白、芹菜、莼菜、芡實、菱、藕、荸荠、芋艿、慈菇等,有的可上餐桌,有為時令補品,有的是應時果品,其中芡實(俗稱雞頭肉)被稱為“水中人參”,為同裡土特產中佼佼者。

    明定同裡“前八景”中,不少景觀也以水為背景,以水定景,如“九裡晴瀾”、“蓮浦香風”、“水村漁笛”。“後四景”中“羅星聽雨”景觀,更是以水景為特色,被譽為“蓬萊仙境”。因為有水,同裡人喝茶的習慣也比其他古鎮濃。抗戰前同裡有茶樓20余家,為取水方便一般都建在沿河,河水經礬沉澱後即可沏茶。

    歷史上同裡的園林構築都與水連在一起,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宋代詩人葉茵構築別業,稱“水竹墅別業”,園有十景,如“曲水流觞”、“竹風水月”、“峭壁寒潭”等,都是與水相聯的水上景色。元代,同裡的“水花園”為葉振宗所居,地廣數裡,在同裡湖畔。明代同裡有"湖林別業",為任秀之園第,地處龐山湖畔。清代有著名的貼水名園“退思園”,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指出:任氏退思園於江南園林中獨辟蹊徑,具貼水園之特例,山、亭、館、廊、軒、榭等皆緊貼水面,園如出水上。陳從周教授還高度評價了同裡的水:同裡以水名,無水無同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