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距離桂林200公裡的漓江下游,廣西昭平的大山深處,隱藏著一個神秘而美麗的古鎮——黃姚。因為交通極為不便,多年來黃姚一直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然而,一些著名的古建築研究學者卻早已把目光聚焦到了這個有兩千年歷史的古鎮上。以九宮八卦布局的老街道,鋪街用的99999塊青石板,無不訴說著一個悠遠的謎題——是誰於宋朝時在桂南大地設計了這樣一個如詩如畫的建築棋局呢?那些與中國古老的九九崇拜不謀而合的數字,又象征著怎樣的希冀或野心呢?
九宮八卦是明清遺存

進入黃姚,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貼著瓷磚的三四層小樓,臨街門面房全是店鋪,與一般的小鎮沒什麼兩樣。我心頭不禁湧出幾分疑惑,這就是黃姚古鎮嗎?路走到頭,出現一個廣場,廣場一端有一座古樸的戲台,不遠處有個門洞,上書“黃姚”兩個大字——透過門洞,依稀可見華蓋般的榕樹、古樸的小橋、高低錯落的房捨。原來,這裡才是真正的黃姚。聰明的黃姚人把新房子全部建在老鎮外邊,古鎮才得以完好地保留下來。
黃姚古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昭平縣東北面,距縣城70公裡。因為地處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周圍有3條清溪環繞,四面青山環抱,種種因素造就了這個古鎮的清幽。鎮裡主要的8條街道依著起伏的山勢而建,600多戶人家就是600多間明清古民居,幾乎都是按照九宮八卦陣的布局來排列。從空中俯瞰下去,簡直就像仙人隨意在這裡畫就的一幅道家全真圖。走在古鎮中,粉牆黛瓦的一座座房捨又像是名師勾勒的張張水墨畫,雖未著色,未經雕琢,卻有著天生麗質的原生美。
宋朝開寶年間,當時方圓才數十裡的黃姚只是一片荒草叢生的小村寨。在今天中興街位置上的龍利寨僅有兩戶土著居民,一戶姓黃,一戶姓姚。當年北宋楊家將平亂到此,因不知地名詢問鄉人,得知此地以黃、姚兩姓為多,於是干脆就把它叫作“黃姚”了。
宋朝時的老建築如今都不復見了。是因為戰火?還是因為自然災害?縣志古籍裡沒有記載,黃、姚兩大姓的族志裡也沒有涉及。總之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老房子就是從明朝的“寧化裡”留傳下來的。明末清初年間,廣東古勞、三角洲、鶴山、南雄等地的客家人見黃姚交通便利,是桂東北及湘南,甚至中原地區出海口通道中的一個重鎮,所以紛紛遷來此地經商。可以說,今天依稀可見的繁華景象,完全是明清後的傑作。
黃姚民宅的代表“司馬第”位於龍畔街,是清代建築。很明顯它是一座沿著地勢遞進式的老宅院。沿著小路拾級而上,大門口非常完整的石鼓讓我們肅然起敬——普通的古宅大院房屋雖然能保留,像這些石鼓或拴馬樁之類的恐怕早就作古了。整個房子很通透,面闊3間,進深3間。前座中為門廳,兩旁為耳房。中座正中為天井,兩邊為廂房。後座是正房,正廳裡放置著隔扇和案台。剛一進廳裡,隔扇上精美的镂花雕飾就吸引了我。前座與後座的檐牆上,也繪有山水、花鳥和一些神話故事。
如同所有古鎮一樣,黃姚也少不了祠堂。黃姚的大姓人家必有一個祠堂。幾百年下來,在黃姚先後輝煌過的共有十幾個家族,於是就建起了十幾座祠堂。這11座雄偉壯麗、裝潢考究的宗祠,就是當年11個大姓家族輝煌歷史的見證。它們也代表著客家人千年的奮斗精神永存。
盡管古鎮外面的街道上就是熙熙攘攘的集市,但在鎮內絕對看不到林立的店鋪和進進出出的行人。當然,更聽不到震耳欲聾的搖滾樂或是汽車煩人的喇叭聲。三三兩兩的游人悠閒地徜徉在小巷裡,一條狗懶洋洋地趴在路中央,幾只雞在牆根下安詳地刨食;間或會有村民挑著擔子走過來,也不叫賣,但憑你去端詳和猜測他的貨物。路邊一般都有一家小店,裡面擺著自家釀制的豆豉。你若感興趣,店主人會起身接待;你若從旁邊走過去,主人也不會向你推銷。入夜,鎮上沒有路燈,街上沒什麼行人,只有臨街的一些窗口發出幽幽的燈光。
99999塊青石板和石跳的記憶 黃姚古鎮上的街道全部用青石板鋪就,據說一共有99999塊,一塊不多,一塊也不少。這種說法可能是一種理想化的演繹,我們當然不能去一塊一塊地數,但是卻可以充分感覺到當地人對於“九”這個數字的迷戀。中國的傳統講究“水滿則溢”,因此形容什麼事情都不會“十成十”,總是留一點兒余地要“九成九”——既表示自己的謙遜,也暗含了“九九八十一”的圓滿。客家人雖然不斷遷徙,卻是最不忘祖宗教誨的一群人。黃姚,就是這“九九崇拜”的最好明證。
古鎮的青石板經歷了幾百年歲月的洗禮,每一塊都變得光可鑒人——到了夜裡,在月光的照耀下,還會幽幽地發出藍光,仿佛在無言地訴說著自己的過去,令人浮想聯翩。
江邊的路面上,青石板中間有一塊奇石,形狀酷似一條鯉魚——眼睛、鱗片、尾鳍,歷歷在目,栩栩如生。老人們說,當年鋪路的時候鋪到這裡有大石阻隔,形似一條鯉魚。本來要搬開,後來不知是誰提議索性就在這裡雕一條魚,於是便有了路中間的這道獨特的風景。對於老人們來說,它是保佑黃姚的神魚,旁邊有人設立了香位,四時八節,常有人來祭祀。
橋,是青石板鋪就的。再好的古鎮,如果沒有一座耐人尋味的石板橋,便算不得一個勝境。小小的黃姚有橋,而且還不止一座。15座各具特色的大小石橋,把黃姚的河水悉心妝點了起來。最大的階式石拱橋——帶龍橋,呈半月形橫跨在新興街東面的小珠江上,上面還有一座乾隆時期所修的橋樓,不過現在已經拆除了。這座橋可不是裝飾品,除了供行人來往,橋面用腰形鐵塊連鎖的石板還能在發洪水時作分洪之用。對於一個以水為生的小鎮,能駕馭洪水無疑是一個重大的突破,這也是黃姚歷經千年仍能完好地保存的主要原因。
有橋必有亭。三星橋、雙龍橋和護龍橋頭都建有別致的小亭子,大多與橋身連為一體。說是亭,其實有的是一座小廟,有的是一座小閣樓,供往來的人們休憩,同時還可以順便燒香拜佛。橋、亭、閣、廟,不經意間,黃姚其實已經構成了一個獨特的中式園林。
石跳是黃姚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石跳坐落在古戲台後面的姚江上,相傳是仙女下凡時不慎丟落的梳子所化。其實,此橋是黃姚的先人用經過刻鑿的石墩排列而成。整個橋共有31步,長19米。因為石墩間並不相連,行人要過橋只能跳躍著前進,所以它得到了一個恰如其分的美名——石跳。對於當地人來說,從上面跳一回,就好比到北京要登一回長城那麼隆重。有趣的是,連鎮上人家飼養的牛羊都習慣了這個石跳,可以一步不差地准確通過這座橋,從沒發生過踩空的事件。
石跳基本上是進鎮的必經之路——經過了這個石跳的節奏,身子也變得輕爽了,一路在鎮裡閒逛都是飄飄的,心情也隨之清朗起來。夕陽下,一個老人靠在一把躺椅上安詳地看著報紙。他看上去十分硬朗,讓我不禁好奇起他的年紀。一打聽,老人已有82歲高齡。讓我吃驚的是,老人居然說他在這個鎮裡只算個年輕人,百歲以上的老人還有二十多個呢。這個鎮子上沒有什麼特別的飲食,鎮口的姚江也不是條特殊的河水,可能正是那個讓人寬心的石跳,讓人跳來跳去忘了歲月的變遷。
九龍結穴的仙人古井 站在黃姚古鎮最開闊的地方向四外望,四周幾乎都是山,自己就在山谷的最深處。離黃姚最近也是最高的一座山是真武山;姚江對面的是隔江山;形狀像一只公雞的是雞公山;仿佛是一個酒瓶的叫酒瓶山;還有一座叫螺山,像一只巨大的田螺。因為有這幾座山,再加上山腳下那三條清溪蜿蜒流過,所以在傳說中黃姚就成了一塊“九龍結穴”的風水寶地。
大凡風水寶地,必有奇異之處。鎮上有一口仙人古井,泉水常年翻騰而湧,無論多旱多澇,始終保持不變。傳說陰歷七月初七上午在泉中取的水,能放置三年而不腐,人飲後百病不生。傳說歸傳說,近年來經過專家的測試,發現這井水中還真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常飲即使不益壽也能健體。在我們眼中,仙人古井最獨特的倒是它的樣子——它不是一個圓圓的泉眼,而是由幾座方池相連。方池的功能性非常強,分為飲用池、洗菜池和洗衣池。從泉眼流出的水先供飲用,然後再依次進入洗菜池、洗衣池,最後匯入河中。
仙人古井有一景,就是這裡常常聚集很多用水的婦人,一邊洗東西、一邊聊天,臉上都是紅撲撲的,在井水的映襯下十分好看。在井邊站久了,發現有些婦人並不要洗什麼,只是在旁邊靜靜地看著,腼腆地笑著,聽著別人說笑的故事。這讓我想起很多村頭的大樹下,一群男人們蹲在一起,嘴裡叼著沒有點上的煙袋,臉上帶著憨憨的笑,聽某個“包打聽”說著村裡的新聞。那種傳播方式很鄉土,但卻不如黃姚古井邊的這種感覺。女人本就是水做的,在水光瑩瑩的井邊交流彼此,遠比在大樹下蹲著來得詩意,來得自然。
黃姚的美在於她的大氣與純真。說她大氣,是集周莊式的江南水鄉、平遙式的明清古鎮、乃至於秀麗的桂林山水於一身。說她純真,黃姚的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渾然天成,真山、真水、真古建,還有那些覺得自己還是年輕人的真壽星。即使就是從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中走來,也還是會為這裡的閒適和恬淡而陶醉。
這就是黃姚,桂南大地上最後的一塊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