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京城文保單位藏寶有招 圓明園晚上瞪眼班護寶

京城文保單位藏寶有招 圓明園晚上瞪眼班護寶

日期:2016/12/14 20:40:39      編輯:古建築紀錄
     故宮珍寶被盜後,京城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的藏寶狀況成為公眾關注焦點。其實文物庫房堪稱安保重地,即使是館內工作人員,如果不是例行檢查,也難近其身。近日,記者請文博界專家揭秘珍寶藏身處細節。   首博:保管員憑指紋控制大門   位於西長安街畔的首都博物館新址開館不滿六年,其先進的文物保管庫房卻堪稱世界一流。   安全從細節體現。任何文物要進入首博庫房,並不需要經過展區,或者在戶外搬運,運送文物的車輛可開進能承重10噸的液壓電梯,直達非開放區。   庫房大門裝有指紋識別系統,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門,具有“一門當關萬夫莫開”的功能。專家解釋:“即使是館長也不能隨意進入,只有特定的保管員憑借指紋等‘密鑰’才能打開這扇門。”   同時,這扇大門還防水。民族文化宮庫房曾經發生熱力管道突然爆裂事件,60多萬冊圖書文獻被高溫熱水浸泡熏蒸,損失慘重。因此首博文物庫房竣工後,多次進行了極端情況下的滲水試驗,三防門外的空間被全部注滿了水,經過連續72小時的水壓測試,試驗的結果:滲透度幾乎為零。另外,這位“鐵將軍”還具有防火隔熱的功能。   據調查,北京近年來新建的博物館庫房大多主打高科技。比如新國博的文物庫房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20萬件以上的文物收藏。在文物保護方面,充分考慮了環境溫濕度的要求,庫區溫度為20℃(誤差為2℃),濕度為50%(誤差為5%)。藏品庫做到了防火、防盜、防震、防雷等“十防”。   圓明園:晚上“瞪眼班”護寶   與其他省市不同,北京不少文物都藏在古建築中。由於條件制約,人防、物防加技防,成為這些文保單位普遍采用的安保手段。   在圓明園,珍貴文物主要存於地下庫房,庫房內部、門口和窗戶上遍布紅外報警器,一旦有可疑物進入其中,報警器就立刻發出蜂鳴。同時,116個攝像頭,配合150多名安保人員,“電眼”加人眼看庭護院。   “開放的文保單位都有‘瞪眼班’。”市文物局副局長劉超英解釋,主要是各單位晚上都設有專門值班人員,每隔半小時或1小時就要巡視一圈。“為了起到監督作用,文物局安全督察處工作人員會進行抽查,比如凌晨將報紙、煙霧彈等扔進院內,檢驗‘瞪眼班’的反應速度。”   不僅安全主要靠人,寶貝“保鮮”也靠人力。比如天壇文物科的工作人員會定期查看藏品,采取晾曬、保養等措施。為了防潮,有些藏品被放入專門定制的櫃子,平時還使用鋸末、硅膠等材料吸附濕氣。一些重點文物還享有“開小灶”的特權,天壇公園文物科科長武裁軍介紹,“1995年4月回歸天壇的明代鎏金銅編鐘,屬於國家館藏一級文物,由於是金屬質地,我們經常采取防潮、防銹措施,並專門為它通風。”   專家提醒   “鐵桶陣”仍然有漏洞   對於各館的“鐵桶陣”,專家卻仍然發現漏洞。   “從故宮失竊事件來看,目前的電源箱安防問題很嚴重。”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執行秘書長劉起富透露,應該在既有法規中明確,電源箱也安裝報警器。工作人員需要查看電源箱時,必須向中控室申請,若是其他人惡意損害電源箱,報警器就能起作用,避免類似故宮被盜事件發生。   任何系統都有誤報,而古建中的誤報警,一般是由於電壓、電流、溫度、濕度或者小動物入侵引起的。“並不是每次報警,工作人員都要去現場勘察,這樣做過於浪費人力物力。”專家表示,按照規定,安裝報警器之後,還需要利用聲音和圖像復合手段與之聯動。報警器響鈴之後,如果聲音和圖像沒有異常則不用去現場,如果發現有人入侵或者撬櫃子的聲音,安保人員就應該馬上去現場偵查,一般是先封鎖部分區域,再搜查可疑人員。“但各館的應急預案都是各自為政,並沒有全市統一的具體規范。”   其實,國家文物局、公安部、國家技術監督局等部門都曾推出相關政策法規,為文博系統的安防系統設定“門檻兒”。比如先後出台了《文物系統博物館風險等級和安全防護級別的規定》、《文物系統博物館安全防范工程設計規范》、《安全防范工程技術規范》等法規條文。但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條文亟待“升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