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古鎮保護和小城鎮的經濟社會發展

古鎮保護和小城鎮的經濟社會發展

日期:2016/12/13 22:27:03      編輯:古建築紀錄

安徽黃山市古鎮調查的觀感和建議

 

    編者按:2009年1月初,應黃山市有關部門的邀請,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同志就小城鎮的古鎮和古村落保護以及如何帶動旅游業的發展等問題,赴黃山市徽州區的潛口鎮和唐模村、呈坎鎮和靈山村及蜀源村、黟縣的西遞鎮、宏村鎮、歙縣的深渡鎮進行了調研。在當地聽取了主管的負責同志對古鎮保護和旅游業發展思路的介紹,並在調研期間,就自己對古鎮保護和旅游業的發展,結合全國的其他地方的經驗以及一些國際經驗,談了自己的看法。現簡要介紹如下。
    古鎮保護和旅游業發展的現狀
    我所考察的古鎮大致分為以下三種情況,已經被外來的公司包裝和開發的,如潛口鎮和下轄的唐模村,宏村鎮;當地政府所轄公司開發的,如西遞鎮;還有缺少資金,正在努力招商引資,等待開發的,如靈山村、蜀源村和深渡鎮下轄的一些村莊。
    當地旅游業發展雖然形成了一些規模,帶動了農民人均純收入和財政收入的增長。但是,總體上看,與工業興鎮還是有較大的差距,這些鎮裡的平均財政收入,最多不過2000萬元,平均也就在1000萬元左右,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也就在5000-6000之間,相當於去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平均水平。
    這裡山青水秀,歷史名人較多,人文景觀比較豐富,具有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集中保護的明清建築群,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特別是西遞和宏村鎮在2001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帶來了大量旅游人數的增加。旅游人數年流量達到50萬人次,在其他的一些如潛口和唐模以及呈坎,每年的旅游人數也在10萬人次左右。
    由於一些村落的開發缺少資金,有些亟待保護的建築群落還沒有集中修繕,沒有形成足夠的旅游資源,旅游業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靈山和蜀源村,可能在當地類似這樣的村落還有很多。
    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黃山市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旅游流量的分布十分不均衡。同為世界遺產,去年黃山的旅游人數達到270萬人次,而平均到西遞和宏村鎮的旅游人數才50萬人次,相差近6倍,說明在黃山市轄區內,以古鎮和文化名勝為代表的人文旅游資源還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挖掘。
    當地政府過多的依賴於大公司的開發和投入,造成旅游收入的流失,當地人口從旅游上獲得的收益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例如宏村鎮每年旅游收入的80%被公司拿走,只留下20%分配給縣鎮兩級政府。唐模村是被安徽省的一個公司集中開發的,每年的旅游收入只留下10%分給村裡。
    多元化的開發渠道沒有受到充分的重視。政府在發展旅游業上的思路上還有待改進,特別是如何通過規劃旅游業讓當地的人口收益,還需要拓寬思路。資金的短缺主要是對市場化的豐富的資金渠道缺少足夠的認識。
    古鎮旅游的開放性不足。主要是因為被公司開發,收門票所限。因此影響到圍繞旅游業的其他服務業發展不起來,規模很小,旅游者在這裡的消費時間和消費內容相對單一。相比國際上的古鎮旅游,基本都是開放的,但是帶來的服務業卻十分發達。應該注意到,徽派建築相對集中的古鎮村落基本是傳統的封閉院落,本來就開放性不足,街面十分狹窄,除了在公共祠堂門前有相對寬松的空間之外,沿街的公共街面基本是高牆。所以在旅游封閉區內,各種店鋪很少。這點和浙江、江蘇的一些古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古鎮外空間環境的反差較大,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這個現象基本比較普遍,在一些古建築群的收費點外,自然環境很好,但是河道的整治,民房的規劃和改造,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其實這也是服務業發展的重要空間,可以彌補鎮內空間狹窄的不足。缺少統一的規劃和開放性的開發思路。
    在旅游區內,徽派的文化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示。特別是針對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可以提供的有效的帶有人文文化特點的服務明顯不足。例如,徽派飲食的文化,展示明顯不夠。其實不僅僅是在古鎮范圍之內,即使在全國范圍之內,徽菜的地位與其他新興菜系相比,已經岌岌可危。
    多元化的開放性的服務內容明顯不足。特別是可以確保旅游人口留下來,滿足不同地域旅游人口、不同消費水平人口所需要的服務,嚴重短缺。如在全國其他旅游城市,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菜系,滿足旅游人口飲食上的需求,以及適應農家樂形式的多元化的消費旅游。在國際上,可以看到對於低成本的旅店服務,在這裡還沒有完全開展起來。
    關於未來發展潛力的分析
    首先要看到這裡未來可能的區位變化。如果滬杭到黃山的高速鐵路通車,那這裡就可以納入上海的一小時經濟圈和杭州的半小時經濟圈。因此未來的旅游人口增加是必然趨勢。關鍵在於將怎樣吸引旅游人口,為他們提供什麼樣的服務。
    黃山市旅游發展戰略的調整,也會為這裡的古鎮游帶來巨大的潛力和機會。目前黃山市的旅游重心在黃山的自然景觀。如果把重心調整為自然和人文並存的兩類世界遺產的旅游發展戰略,並調整相應的政策資源,可能會為徽州的明清古建築群文化帶來勃勃生機。
    未來的老齡化社會,可以提供避開黃金周的豐富的老齡旅游人口資源。他們的消費具有低成本的特征,消費時間和消費周期較長,消費多樣化。而和古鎮建築群相對結合的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觀,以及與淮揚菜系相近的徽州飲食文化,對這些老齡旅游人口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皖南是安徽面對長三角的門戶,這裡受到長三角經濟區的輻射有著良好的區位條件,問題是如何針對自己的區位和資源優勢,來確定未來的旅游和服務業的發展戰略。研究不僅僅是讓人們到這裡來旅游,而是要提供多方位的服務,讓他們留下來,多住幾天,就會帶動更多的消費。這裡在地理上有優勢,但是如何讓人們留下來,可能還有更大的潛力可以發揮。
    要發揮多元化投資主體的作用,目前看來潛力有,但是遠遠不夠。這裡存在著政府的定位問題,就是如何把從大的招商引資的一元化道路,改為發揮不同規模和類型的經濟主體的作用。這裡既要有外來的個體投資者和小投資商,也有當地農民或者城市居民開辦個體或家庭經營服務業的潛力。政府應該提供什麼樣的政策,可能是大有文章可做。
    這裡的潛力巨大,關鍵是政策和目標要對頭。每年來黃山的游客,如果多停留一天,或者是多消費100元,270萬的游客的消費就等於多消費2.7億人民幣。關鍵在於我們要拓寬思路,使旅游人口從單一的自然景觀,轉向多元的人文景觀。我們要從大規模的招商引資向多元的個體招商,齊頭並進,才可以有大的作為。
    怎樣分析古鎮特點開展新型的旅游服務
    首先要分析古鎮的形成的特點。一是傳統的古鎮實際上就是宜居的村落,功能單一。二是古鎮有較強的封閉性,從社區的水口進去,之後就是相對狹窄的公共空間,高牆大院把鄰裡關系明顯的分割開來,更很少提供開放性城鎮所具備的商業空間和地點。三是古鎮是在土地私有化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在建築上,繼承了徽派的傳統建築風格,雖然能夠體現鮮明的建築個性,貧富差距也十分明顯。四是在私有化土地的基礎上體現出土地資源和空間的高度利用效率。從道路、水系等公共空間的界面上,就可以看到,很少有空間的浪費。
    分析以上特點,就可以知道,我們現在要利用古鎮開展旅游,就是要在保持原有古鎮傳統風貌的基礎上,綜合這些特點,開發現有的旅游景觀資源。
    首先就是要改變傳統的宜居特點,使得古鎮的發展和商業、就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增加古鎮的多元化功能。例如要研究怎樣增加古鎮的服務業功能,也就是說要開展旅游業,要研究有哪些服務業可以在古鎮發展起來,我們給這些服務業在什麼地方提供發展的空間。更具體地說,是在古鎮內還是內外結合地形成旅游服務業發展的空間。在西遞和宏村,已經看到了這樣的變化,但是規模遠遠不夠,旅客來,也只能是走馬觀花。
    其次,要改變古鎮的傳統的封閉性,使古鎮發展成一種開發的格局。雖然一些古鎮因為公司壟斷,封閉收費,變得更加封閉。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做法,增加古鎮的開放性。一是對尚未開發的古鎮,要增加開放度,盡量減少收門票的方式,把目標定在游客的消費上。對於已經收取門票的古鎮,當地政府應在相鄰的空間內,開辟更多的具有古鎮特色的開放空間,來增加旅游業的服務。例如在西遞和宏村的鎮旁邊的河道附近,按照古鎮的特色,讓當地居民在這裡經營各種適應旅游和農家樂的服務業。讓旅客從封閉空間走出來的時候,願意在這裡享受到人文和自然景觀的結合,增加在這裡的消費預期。
    要區分投資能力的大小,在政策上更為寬松地解決居民和投資個體興辦服務業的用地問題。為什麼最近幾十年,國內農村的建築再沒有出現具有鮮明文化傳統的建築群落,原因就在於平均分配的宅基地無法給個性化的建築提供充分的空間。所以,在古鎮的服務業開發思路上,要根據服務業投資規模和門面的大小,在對建築形式和特點按規劃提出要求的前提下,解決用地政策問題。
    還有就是要充分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不要按照現代的尺度,來進行古鎮的景觀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要充分體現古鎮的道路和公共空間緊密的特點,在新開發或者新建設的古鎮服務業發展的空間,體現出徽派傳統建築文化的特點。
    古鎮旅游和徽文化的集成以及如何讓當地居民受益
    在考察期間,感覺到古鎮景觀比比皆是,但是對於古鎮文化的宣傳和定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例如皖南古鎮村落,這樣的旅游定位,似乎是小了一點。是不是可以把古鎮為代表的建築村落的集成從更大意義入手,比如說中國徽州文化傳統的集成來總結當地古村落的特點,來擴大知名度。因為從國際上看,對於皖南可能熟悉度要小一些,但是對於中國徽派文化,無論是建築還是文化歷史人物以及名勝等,甚至包括徽菜,都有可以發掘的余地。但是現在從我們的視覺上,或者是參觀的直觀感覺上,旅游的內容還是單一了一些,弱化了更有文化底蘊的重要內容。
    從另一個方面看,作為徽州建築文化為代表的旅游名勝,還存在幾個方面的嚴重不足。一是已經講過的徽文化的集大成。二是包容性極強的其他地域文化的引進。雖然黃山旅游人數很多,但是在當地很少看到體現出吸引外來人口的針對性的服務。有些是文化層次上的服務,有些是消費上的綜合地域性的服務。例如在旅游人口如此眾多的黃山市地域范圍內,很少看到其他菜系的飯店和飲食業。從這一點比,與旅游大省四川就有很大的差距。而著名的徽菜,在安徽本身的影響以至於在全國的影響,可能相比於其他旅游大省的菜系,也顯得十分微弱,處於江河日下。這說明徽派文化要開發,但是還要擴大影響,可能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在看到古鎮的保護資金短缺的同時,我也深深感覺到,招商引資還是以GDP為中心,忽視了多元化的招商的想法。已經年久失修缺乏保護的古建築,資金來源到底如何解決,現在當地政府都是寄希望於大投資商集中解決,其實還有很多辦法可以采取分散解決的方式。比如向全國發布信息采取認購的方式,或者建立古鎮保護基金,或者對私人購買古建築產權的保護,或者是由政府出面收購,然後由私人長期承租等。還有的辦法就是可以允許全國各地的城市企業家和個體經營者來購買單個的古建築,允許他們購買的前提是要求他們按照規劃進行保護。他們會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把這些資源的效益發揮到最大化,還能保護好古建築資源。
    在旅游業的發展上,我也感覺到我們都是以大規模開發和招商的方式,但是忽視了個體和小規模投資主體蘊藏的巨大潛力,這些經營者帶來的示范效應,直接會影響到當地居民效仿和受益。縱觀國際的旅游城市,基本都是開放性的旅游,而且當地的經營主體基本上都是本地人或者是外來的小型服務業者。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歐洲,小鎮的服務業的經營主體大多是當地人,形成小旅館、小商店、小飯館和各種小的店鋪,雖然小,但是各具特色。他們是開放性旅游最好的受益者,也是我們當地政府公共服務的主要目標所在。皖南這麼好的人文和自然景觀資源,並沒有使當地居民特別是農民人均收入水平高出全國其他地方很多,僅僅是保持在平均線上,這和我們多年來習慣於招商引資,忽視了當地人發展服務業就業的潛力有很大的原因。因此,在為古鎮旅游和徽文化旅游定位,可能重點地是要考慮到如何不讓巨大的利潤和資源流到開發商手中,而是更多地讓當地人受益,這一點需要認真地總結經驗,並建議研究改進。
    建議采取改革的思路和一些辦法
    首先要做好發展規劃,把未來的旅游定位從自然資源轉向和人文資源並重的地位。因此要調整發展戰略,把政府的公共資源一部分,從過多地向黃山開發,而適當地傾斜給以徽州古鎮文化為特點的人文旅游資源。當初成立黃山市的時候,希望以黃山來帶動整體地域包括農村的發展,現在看來,黃山的旅游面貌大有改善,但是整體地域的旅游資源的優勢,特別是以古鎮為特征的徽州人文文化優勢,還沒有得到有效地發揮。
    其次要認真地總結其他旅游熱點地區的先進經驗,如何發揮徽文化集大成的作用,也是未來旅游戰略的重點。那麼就要考慮用改革的方式,發揮多元化投資主體的作用,來帶動人文旅游資源的充分利用。這裡涉及到原來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的房產,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方式的改革。如果在這一方面允許各種經營主體來參與購買或者長期承租和租賃,可能會吸引很多外來人口或者城市人口到這裡選擇定居和興辦小型服務業。政府也可以采取各種優惠措施,鼓勵他們到這裡來參與古鎮保護和興辦服務業。
    再次,政府的工作職能要根據旅游業發展的方向進行調整。例如如何考慮培訓當地居民經營餐飲業和旅店業及其他服務業。如何引進人才進行示范引導。如何鼓勵銀行進行小額貸款來支持當地居民興辦休閒式的家庭旅游業。如何投資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當前刺激內需正是好的時機,在這方面向上爭取資金支持也是可以大有作為。比如說一些古村落的村莊環境治理,道路改善,給排水設施的建設等,都可以通過各級政府的支持來完成。
    最重要的是改變觀念,要把政府的職能和市場的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要了解古鎮旅游的市場潛力,也要明確政策可以帶動各種規模和形式的市場資源的進入。但是,關鍵在於,政府的服務目標到底是什麼,是GDP增長還是城鄉居民受益。只要這個問題得到了調整,那麼發展戰略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 李鐵  北京2月22日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