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荥經雲峰寺
日期:2016/12/14 17:30:10   編輯:古建築紀錄如今的藏經閣
從唐代到現在的1000多年間,在荥經縣境內,矗立著殿宇恢宏的寺廟。幾張老照片,將70多年前的雲峰寺定格在畫面上,如今的雲峰寺,已然經過歲月的沉澱,更顯厚重。
2012年12月27日,從市區到荥經縣,下高速路不遠,在前往荥經縣城的公路左邊,可見一個巨大的牌坊,上書“西蜀名剎”。由此前行,公路曲折盤旋而上,直到看見茂密的桢楠林、高聳的山門和古老的佛塔,便到了西蜀頗負盛名的千年古剎:雲峰寺。
1939年,孫明經來到荥經,拍下了雲峰寺的古桢楠、仙緣橋、藏經閣等數張照片,用鏡頭記錄了雲峰寺的悠久歷史。
古桢楠:與古剎一起成長
雲峰寺殿堂寬敞,庭院幽深,古木林立,佛塔高聳,雲霧缭繞之間,恍若隔世。走進雲峰寺,最讓人感歎的就是那幾株參天的古桢楠。廟堂階梯之下,有一株奇特的桢楠樹,遠看是兩棵大樹,近看樹干分開巨大的枝杈,一邊光禿枯萎,一邊枝繁葉茂。
寺內僧人說,數百年前,此樹曾遭雷擊,樹干被雷電擊中卻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在枯了的枝干上,不斷地長出新枝,年復一年,古樹不斷向另一個方向生長,終於重新生出健壯枝干,形成如今看到的同根生的“兩棵”大樹。
1939年,孫明經在雲峰寺內,同樣驚歎於古桢楠的高大雄偉,並找了幾人一起合抱。照片上,三個人站在樹根上,在高大的桢楠下,顯得渺小。如今,再次站在桢楠樹下,樹還是那樣高大。這棵桢楠樹,在70多年後,僅憑肉眼無法看出它長高長大了多少。
古桢楠,仿佛無聲地訴說著古剎的歷史。據相關史料記載,雲峰寺始建於唐,賜額於宋,兵毀於元,重建於明,續修於清……
這座一千多年前興建的廟宇,經歷了千年榮辱興衰。
唐朝中期,劍南西川節度觀察使韋皋西抗吐蕃,為方便運送軍糧,韋皋擴展青衣江航運,修通樂雅水道,並於水道沿線興建廟宇二十余座,祈求保佑水道暢通。這些廟宇,構成了聞名遐迩的“辟支道場”。
時隔千年,這個龐大的道場淹沒在歲月中,當地僅存廟宇數座。雲峰寺,就是“辟支道場”現存的最大最完好的廟宇之一。
在一千多年的歷史變遷中,雲峰寺除了在元代曾受兵禍,大多數時間都香火旺盛。有人說,雲峰寺的歷史折射了荥經千年的歷史。在雲峰寺內的桢楠樹下徜徉,可以嗅到歷史的味道。
至今,雲峰寺在整個川西佛教界和荥經人的社會生活中仍有著廣泛的影響,在整個荥經歷史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推薦閱讀:
“浙東四大叢林”之七塔禅寺
河南滑縣重建滑台大雲寺
吉林神秘的三寶菩提寺
河北隆興寺:文化豐厚的千年古剎
“前度勾留,借一片閒雲,每到斜陽倚樹;此間小憩,聽半灣流水,何殊清夜聞鐘。”
據說此聯為清朝同治時期雅州太守黃雲鹄所題。“工詩文、善書法,好風雅”的黃雲鹄喜歡游歷名勝古跡,在他的轄區內的雲峰寺,他自然不會錯過。
不管是何時所題,對聯表現的意境都令人向往。
據說,在仙緣橋昔日連接的澄心巖上,篆刻著《心經》銘文。碑文由劉文輝於民國二十三年五月(甲戌仲夏)游覽時捐刻,由荥經人陳仲光代書,然後把澄心巖鑿平一方嵌入。
當年,孫明經走在“仙緣橋”,感受著那種意境,隨即“咔嚓”一聲,將畫面永遠定格於1939年。
試想當年,孫明經站在橋上,誦讀經文,空山古剎的感覺油然而生。
然而,如今我們只能從孫明經所拍攝的老照片上,看到當時“仙緣橋”的魅力。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經文還在。
孫明經腳步到達的地方,也有其他名人前來禮拜。
畫家張大千、紅軍將領羅炳輝、許世友、原西康省主席劉文輝等均曾至此。
藏經閣:屹立千年的古建築
在雲峰寺內,走過亭台樓閣,來到最高處的藏經閣所在地。藏經閣為明代古樓實物,飛檐雕梁,畫棟花墩,具有典型的古代廟宇建築特征。
雲峰寺巍峨的大殿色彩炫目,孫明經也被它吸引。1939年,他站在藏經閣前,拍攝了照片。
如今,藏經閣的基本面貌沒變,不過原來的木雕格子窗變成了現代仿古木窗,原來長滿荒草的院壩內,生長著五六根碗口粗的樹木。
這樣的場景,得益於荥經人對這裡的保護。
1990年,雲峰寺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3月,雲峰寺被批准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並不斷修復完善。
看過照片,回到現實,在變遷中幾經興廢的古剎,鐘聲依舊悠揚……
推薦閱讀:
“浙東四大叢林”之七塔禅寺
河南滑縣重建滑台大雲寺
吉林神秘的三寶菩提寺
河北隆興寺:文化豐厚的千年古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