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太湖時代: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新模式

太湖時代: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新模式

日期:2016/12/14 20:36:44      編輯:古建築紀錄
   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成立20周年活動啟動(2012.3.25)

中國工藝文化城開街試運營慶典(2011.11.26)
 
 湖濱大道


太湖開捕

作為國內休閒旅游最早“嘗鮮者”之一,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不僅是國務院1992年10月批准建立的首批12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之一,也是全國首批加入WTO旅游業對外開放突破的先行區。作為改革開放的新生事物,度假區在沒有任何成功模式可以借鑒的發展歷程中摸著石頭過河,探索了一套適合自己成長壯大的“新模式”。

在蘇州市“十二五”規劃中,地處南城的吳中區被定位為“城市發展新板塊、現代產業新高地、生態宜居新家園”。從運河時代,走入太湖時代,走過20年歷程的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如今再一次站在歷史的拐點上。面對紛至沓來的各類“度假區”後來者,面對太湖時代“排頭兵”的重任,度假區成長歷程中哪些經驗值得總結借鑒?“太湖時代”中度假區今後的方向又將如何定位?在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喜迎20華誕之際,本報記者專訪吳中區委書記、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黨工委書記俞杏楠,為讀者進行深度解析的同時,也希望能為後來者提供一種發展思路。

山水蘇州,人文吳中。太湖山水,是吳中文化的靈魂。度假區因太湖而生,太湖則因度假區而更加神采煥發。塵封了千年的太湖是祖輩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做美做優太湖這篇文章,需要實力和底氣。而經過多年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吳中區站在了歷史新高地———一場朝著實現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規劃太湖、發展太湖、保護太湖的宏大工程徐徐嶄露雄姿。

按照蘇州市“三區三城”的總要求,吳中區“十二五”發展的定位是:按照“堅持發展保護兩相宜,實現質量效益雙提升”的指導思想,以度假區、開發區、建成區、中心鎮“四大板塊”的出色表現,以外資經濟、民資經濟、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四輪驅動”的有力運轉,推動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全力“打造城市發展新板塊、建設現代產業新高地、構築生態宜居新家園”。特別將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走進太湖時代”發展戰略,以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為重要載體,加快推進從運河時代走入太湖時代的發展進程。這給了太湖全新發展的機遇。“走進太湖時代”的列車已然啟動,站在度假區20周年的新起點上,俞杏楠說,我們回望過去,是為了今後發展拓寬思路,樹立更強信心,共創更好未來。事實上,在20年歷程的總結提升中,“四輪驅動”、“四大板塊”,“四個集聚”、“八大工程”等一個個清晰而堅定的舉措正一一落地生根。

奔向“吳中明天更美好”的目標,一個全新的太湖時代正在向我們走來!

歷史20年風雨歷程可以資鑒

觀點提煉:從創立、摸索到找出一條崛起的道路,是度假區真正成為美麗繁榮魅力無窮度假區的特有道路。

1992年10月,度假區猶如一個襁褓中的新生命孕育誕生。

2012年10月,當年稚嫩的嬰孩已成長為一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青年。

20年裡,度假區的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區生產總值、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均增長了30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26倍,接待游客總數、旅游總收入均增長了25倍,昔日的蘇州太湖畔已發展成為一個生態優越、充滿生機的湖濱休閒度假勝地。

……

這是一個如花生命綻放的二十年,對於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來說,也是歷程艱難極不平凡的20年。

交通不便,經濟落後,群眾收入不高,百業待興。剛剛起步的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位列全國首批12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之中,摸著石頭過河,沒有任何可供堪用的經驗,當年同一起跑線上的同行者各顯長短,然而,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卻在20年的摸爬滾打中依然堅挺屹立不倒。即便今天看來,蘇州現有的9個國家級開發區中,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也是“特立獨行”的,相比較於以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開發區(經濟開發區)而言,以旅游三產服務業為鮮明特色的度假區有著本質的區別。

然而磨難歷練卻是另一種財富。俞杏楠說,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接力跑賽場上,這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分析的20年,沒有這麼一個過程,就沒有比較,而正是這20年的發展歷程,讓我們回頭來看當初設立度假區的意義所在,便有了更清晰的辨識度。

度假區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它誕生設立的時間正好是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之後,國內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的關鍵階段。“沒有改革開放和小平南巡講話,沒有這些催生的因素,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度假區”。俞杏楠說,度假區20年的歷程中,有輝煌有成就有經驗,也有坎坷有曲折有教訓。一個新生事物的孕育誕生沒有現成模式可供借鑒,沒有基礎條件足以支撐,初創時期的度假區還僅僅是太湖邊的一座小漁村、偏僻一隅的落後村莊,跟度假區的旅游絲毫搭不上邊,太湖如何發展?度假區如何發展?太湖和度假區如何相輔相成?這些課題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經驗可供借鑒,也缺乏政策、資金、人才的支撐……然而初創時期的開拓者們正是通過點點滴滴基礎設施的建設、產業項目的上馬以及一系列有影響力活動的打造,開啟了太湖旅游度假產業的“破冰之旅”。

正因為有著太多的不容易,在沒有現成經驗的大海“航行”中,難免也會碰到這樣或者那樣的許多問題,諸如規劃定位、旅游產品開發、資源優勢的挖掘優化配置組合等等。然而對過去走過的彎路,俞杏楠也並不諱言,因為這是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從創立、摸索到找出一條崛起的道路,是度假區真正成為美麗、繁榮、興旺、魅力無窮度假區的特有道路,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要在考慮如何總結的基礎上,在總結中提升,在總結中走出自己獨立特色的母本之路。

俞杏楠說,過去20年的發展歷程,度假區積累了很多財富,特別重要的就是我們始終堅持一條,不僅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國家級太湖旅游度假區的牌子是“金色”的,度假區的發展必須是綠色的。山清水秀的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就是這樣一個絕無僅有自然禀賦的一抹“綠色”。

事實上,度假區發展的20年,也是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20年,這既是一種見證,更是一種挑戰。這期間,度假區經濟社會的變化,在財政收入、旅游游客收入等方面取得的成績,使度假區在全國12個度假區中,至少在旅游目的地打造中取得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值得總結回味。這20年,度假區從最初的11.2平方公裡,發展到26平方公裡,現在變成160平方公裡,並且帶動了環太湖創建5A景區的250平方公裡的區域范圍。從最初的幾個村,到後來一個街道,兩鎮一街道,到如今環太湖區域,這個發展變化最大的20年也在度假區身上得到空間的延續和放大。

風雨20年的歷程可以資鑒。風雨20年打下良好基礎後,更給後來者留下了接力賽場———通過轉型升級、二次創業、優化整合,可以為度假區拓展無限廣闊的空間。“一年來,通過中心區26平方公裡的拆遷、安置、道路建設、三線入地,地塊一塊一塊地整理,原來說度假區沒有資源了,現在大家看到不僅有,而且還很豐富,關鍵是資源優勢怎麼發揮。”征程“二次創業”的再起航

觀點提煉:變保護包袱為發展優勢,走進“太湖時代”打的就是生態牌。

在對當今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敏銳捕捉和准確把握中,“太湖時代”概念被適時地提了出來。此時此刻,我們不妨把視線放得遠些……

縱觀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已經開始,發達國家向長三角等國內發達地區轉移產業的層次不斷提高,無論是傳統產業提升,還是新興產業壯大,我們都面臨很多機遇。同時,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歐美等主要市場不斷擠壓中國貿易份額,人民幣長期保持升值壓力和預期,全區出口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任務艱巨。放眼國內,中央、省市對經濟社會加快轉型升級的政策導向不會改變,工業向高端化升級、服務業向規模化集聚、城市向現代化邁進的趨勢不會改變。但隨著區域大交通格局的形成和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之間的同城效應日益明顯,我們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審視自身,隨著“十二五”期間,“走進太湖時代”上升到市級戰略、軌道交通建成過境、快速道路環通成網、各類產業載體建成投用,度假區的區位優勢和潛力後勁必將得以提升,城市建設的速度、城鄉融合的深度、產業優化的力度也將得到加強,這為進一步打響“山水蘇州、人文吳中”品牌、打造長三角中心花園提供了寶貴機遇。

機遇和挑戰並存互變,先人一步就能變挑戰為機遇,實現爭先進位,落後一拍就會把機遇拱手讓人,必被追兵反超。帶著這樣的緊迫感,度假區人謹慎地審視著自己的優勢資源:做活旅游經濟,以資源優勢放大蘇州太湖品牌效應。俞杏楠說:“生態吳中始終是吳中區的綠色名片,我們建設‘山水蘇州、人文吳中’,走進太湖時代打的就是生態牌。”在整個世界、中國經濟乃至長三角蘇南地區中,蘇州經濟有著獨特的代表性,不發展轉得慢走彎路,或者粗放不集聚,或者說人家做什麼你也抄襲,不能從本地實際出發,就走不出一條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自己特點鮮明的特色路子來。蘇州正從制造業經濟向服務業轉型,從工廠車間向服務平台轉型,而在蘇州轉型發展的一盤大棋中,讓度假區彰顯特色,發揮優勢、做出品牌、獨領風騷,變保護包袱為保護責任,全力發揮資源優勢和品牌魅力。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度假區不是“難搞”走到盡頭,而正是二次創業的重新啟航,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調整思路做出品牌的大好機遇。

圍繞蘇州市“全面實施旅游業提升計劃,加快提升度假區發展水平”和吳中區“爭創國家5A級景區,闊步走進太湖時代”的發展戰略,作為吳中區重點打造的“四大板塊”之一,建設具有“國際水准、江南特質”的濱湖休閒度假名區,借助“四輪驅動”、“四大板塊”、“四大集聚”、“八大工程”等有效手段,走過了20載歲月的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即將奮力開啟“二次創業”新征程,全面打造“蘇州太湖新時代,東方度假新天堂”。

理念高水平規劃引領高水平開發

觀點提煉:今天度假區的起跑線是國際一流國內頂尖的標准,要放到長三角環太湖大范圍內實施考量,不能坐井觀天。

站在新時期的新起點上,度假區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這個翅膀便是國際水准的規劃———新的總體規劃針對度假區的資源、產業、空間、交通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研究,確立了資源引導、旅游優先的發展戰略。

沒有規劃不做事。這是新時期吳中人的一道硬槓桿,這倒並不是說保守,而是在過去的歷程中,我們有太多的教訓值得總結:規劃不科學,缺少法律約束,過多的人為因素干擾,讓不可再生的太湖自然生態山水資源,也曾經為不尊重科學、不重視規劃而付出沉重的代價。同樣一度放松規劃,不好好執行規劃,造成不必要的遺憾,如今我們看到了這些帶來的影響制約,卻不得不在工作中花更多的力氣去糾正因違反不執行規劃產生的後遺症。“用鐵的手腕和紀律保證度假區不搞低水平開發建設”,這是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蔣宏坤對度假區新一輪發展提出的要求,確保開發建設的高質量、高水平。度假區堅持“一盤棋”,堅持高起點、國際化、多方案比選,堅持總規、控規、詳規、城市設計及旅游、綠化、水系等各類規劃有機銜接,堅持資源集約集聚、控制節制導向,堅持規劃集體會辦、民主拍板制度,真正做到以高水平規劃引領度假區高水平開發。“規劃重不重視,既是一個方向問題,也是一個代價問題。重視規劃,用規劃引領,就能出生產力,產生效益和財富。”俞杏楠說,度假區就是通過規劃在一張白紙中畫出了一幅藍圖。度假區現在的基本框架就是規劃成果,一些好項目諸如太湖大橋、太湖文化論壇、太湖湖濱濕地公園等也都是規劃落地的成果,在度假區20年的歷程中,我們從沒放棄過規劃。目前,度假區從上到下,總規、詳規、控規、城市設計、專項單體設計、功能布局、產業定位,哪怕一條路、一條河、一塊標志牌、指示牌、廣告牌,我們現在都以規劃設計為權威,規劃層次也是請最好的一流機構,包括邀請國家建設部總規劃師、省建設廳規劃師擔綱做規劃。

而今天,度假區的規劃放在旅游發展更宏大的歷史背景中去考量,“要用世界的眼光去量身定制度假區的發展。”俞杏楠告訴記者,今天度假區的起跑線是以國際一流、國內頂尖為標准,以長三角和環太湖為視界,而非坐井觀天、閉門造車。

這並不是憑空想象,事實上,網絡信息時代的今天,我們早已跨出時空的限制,聚集在地球村的社區內。太湖山水不僅是吳中人的財富,更是蘇州、全省、全國甚至全人類的財富。不走規劃趕不上變化的老路,我們要有氣慨———環太湖景區要成為長三角,工業高度發達城市中具有生態自然特色的後花園,要成為巧奪天工、不可再生、跟任何人比我們都具有擁有歷史文化經濟區位人文等無比競爭力的度假區。旅游度假區有很多好的樣板地區,而太湖旅游度假區更需要借助科學規劃,不斷學習、借鑒和吸收,把方向問題解決好。最終的目標就是要達到釋放能力:

旅游要與太湖緊密相聯系。

要與吳地文化緊密相聯系。

旅游要和民生福祉緊密相聯系。

產業要和富民強區緊密相聯系。

……

如果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我們投向遠處的目光又如何能這樣堅定,我們邁向未來的步伐又如何邁得如此穩健?“規劃最終目標是要釋放資源能量禀賦,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可持續發展。”俞杏楠胸有成竹地說,在天時地利人和的今天,我們有理由也有信心定下這樣的目標:實現規劃的放大效應,做到環境絕對一流,管理完美無缺,資源稀缺唯一,使環境人文設施做到“頂天立地”。

願景吳中太湖,你的,我的,世界的!

觀點提煉:正像當年設立度假區時的氣魄一樣,5A級旅游景區的創建同樣是太湖發展史中的一座裡程碑。

“走進太湖時代”的大幕已經全面拉開,把吳中建設成全國濱湖旅游的先進區、國家生態旅游的示范區和國際知名的濱湖休閒度假勝地,創建國家5A級景區是其中的一個主抓手,度假區便是主陣地。正像當年設立度假區時的氣魄一樣,5A級景區的創建同樣是太湖發展史中的一座裡程碑。

以太湖旅游度假區為核心區域,聯合東山、旺山、穹窿山景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這一大膽的創新,實現的是旅游業從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將散落的珍珠串聯成項鏈,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事,而難上加難的則是讓這串項鏈成為頂級豪華的奢侈品。5A級景區是這一行業領域內級別最高難度最大的一個“獎杯”,俞杏楠早已意識到這一點,早就把“丑話”放到了前頭:創建5A,不像搞一次活動或者做一項工作,要像做事業一樣去拼,我們在精力、財力、人力的投入上,可謂殚精竭慮。甚至立下了軍令狀:創則必成,志在必得!

然而細細觀察,這並不是僅憑熱情或者激情就能喊出的口號。在激情的背後則是一班人馬打磨一件精致藝術品般的細細謀劃:近年來,旅游日益成為人們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活動之一,旅游業以其強勁的勢頭成為經濟產業中最具活力的朝陽產業。吳中區地處太湖之濱,山水資源禀賦優越,歷史人文底蘊深厚,發展旅游業有良好的基礎。近年來,吳中區旅游業發展勢頭迅猛,但服務質量和標准化水平不高,日益成為區域旅游服務業加快發展的重要掣肘。國家5A級景區這塊金字招牌,將對環太湖旅游產業和吳中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舉全區之力,推進國家5A級景區創建,就是要站在景區評定的最高舞台,全力打響蘇州吳中太湖品牌。“這個產品一定要拿得出手,可以到國際國內一流旅游市場中去比水平、比品質的產品。”俞杏楠說,這個信心的背後,是對自家產品的充足底氣:因為我們在太湖邊上景區邊上,這麼好的自然禀賦的山水,好山好水淨土淨水淨空,這個在經濟發達地區有這樣樂土的不多見,我們要創建5A就是要創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模式。

事實上度假區發展的整個核心便是保護與發展,在俞杏楠的心裡清清楚楚地裝著“一桿秤”:只有用高質量的發展才能推動高水平的保護。太湖是蘇州的母親湖,作為太湖水環境治理保護區、飲用水源地,生物保護多樣性特殊區域……毋庸置疑,太湖身上背負著太多生態保護的重任,這是所有太湖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要在保護與發展中做好度假區這篇文章,唯有用高質量的發展推動高水平的保護。“發展旅游產業,不等於影響生態自然環境”,俞杏楠有著自己的感悟,誠然,人類的足跡或者建築闖進自然,不可避免地會擠占一定的空間,然而要破解這些制約因素,需要我們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提高決策和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同時,解決好資源優化和效率最大化的關系,讓各種資源實現和諧共生、效率最大化,就是要以節約、集約的形式產生應有的經濟、生態社會環境效應,這便是科學發展的科學考評和綜合檢驗。

載著如山重任,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滿懷豪情地開啟“二次創業”新征程,以前所未有的爆發力,力爭成為吳中最強勢的增長極,盡快實現應有的龍頭地位。走進太湖時代,“東方度假新天堂”的大門已經打開,此時此刻,所有度假區人最想告訴所有熱愛、崇敬這塊風水寶地的人們:吳中太湖,你的,我的,世界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