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拉薩三大寺廟之一,色拉寺可能不如哲蚌寺宏大多彩,但這裡的辯經活動絕對是非常有特色的。
色拉寺全稱為“色拉大乘洲”,位於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北面3千米巨石峥嵘的色拉烏孜山腳。與甘丹寺、哲蚌寺合稱“拉薩三大寺”。“色拉”在藏語裡是野玫瑰的意思。傳說山下修寺時這裡長滿了野玫瑰,色拉寺因此得名。該寺由藏傳佛教格魯派祖師宗喀(“措欽”、“扎倉”、“康村”,是密宗寺院組織結構。措欽是集會殿,是寺院的正殿,也是整個寺院的活動中心。措欽大殿內有4個拉康,即佛殿,是供奉佛像,經書和僧侶集會的場所;措欽以下的組織叫扎倉,即僧院,是僧侶學習佛經的場所;再下便是康村,是寺院最基層的組織,僧侶食宿和起居作息之處。)巴,委派其八大弟子之一的釋迦也失。於明代永樂十七年(1419年)興建。釋迦益西曾代表宗喀巴大師到南京朝觐永樂皇帝,被封為“妙覺園通慧普應輔國顯教灌頂弘善西天佛子大國師”,賜給印诰,並頒賜大量經書、佛像、僧衣、法杖、綢緞和金銀,這些成為了他修建色拉寺的資糧。主要建築有措欽大殿、3個僧院(麥扎倉、吉扎倉、阿巴扎倉)及29個康村等,占地約11萬平方米。
色拉寺內保存著上萬個金剛佛像,大多為西藏本地制作。還有許多是從內地或印度帶來的銅佛像。大殿和各扎倉經堂四壁保存著大量彩色壁畫原作。最著名的塑像就是大殿裡的“馬頭明王”像。在四層吉扎倉裡面,進大殿直走,過一排小殿,最裡面就是。當了人會把頭伸進一個小神龛裡面,用頭觸那個雕像的基座。
色拉寺周圍柳林處處,流水淙淙,自古就是高僧活佛講經說法之地,有許多僧尼小寺環繞其間,寺東和寺南有普布覺寺、米瓊熱尼庫寺、貢巴薩寺、帕奔崗寺、扎西曲林寺、曲桑寺、嘎麗尼姑寺;寺後還有珠康日卻、色拉卻頂寺等等。
拉薩的天葬台就在色拉寺北後的山上,如果有緣的話,一大早可能有機會看到天葬,不過上天葬台的路非常艱辛。而且為了尊重當地老百姓的風俗,西藏政府是不允許旅行者看天葬的,有可能你費了很大的力氣爬到那裡卻受到阻止,甚至會出一些意外,建議你要慎重考慮。
每月初八、初十、十五、二十五和三十這五天為色拉寺正規的宗教活動日。早晨齋僧茶後,大多數沙彌看書;中午齋僧茶後,在法苑立宗辯經;下午通常是先作法事,進行短時間辯經,然後聽老師講課。每個星期日下午五點開始,為辯經的時間。在每月十五和三十日這兩天還要進行長淨、坐夏和解制三事實踐。如有特殊情況,還需要舉行臨時性的法事活動。平時,僧人們除參加正常的宗教學習和宗教活動外,還要參加一定的生產勞動。近年來,僧人們在寺前的沙灘上種植了近2萬株水蜜桃和蘋果等經濟林木,既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同時又美化了寺院和自己的生活環境。勞動收入每六個月由寺院民主管理委員會分配一次。對年紀較大或身體不適的僧人,每月政府都給予一定的救濟,同時還可以享受會供的酥油、茶和粥飯等。
色拉寺內藏有極為豐富珍貴的文物,其中有不少屬於國家級重要文物,主要包括各種胎質的佛像、唐卡、壁畫、佛經、法器和供器。措欽大殿內觀音殿中供奉的金汁書寫的《甘珠爾》和《丹珠爾》大藏經、文殊殿中供奉的1413年北京版《甘珠爾》大藏經、羅漢殿中供奉的永樂皇帝賜予的十八羅漢檀香木像、吉扎倉內供奉的”大明宣德五年內加金銀造“銅钹和現藏於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中的大慈法王釋迦也失真容缂絲唐卡等都是寺藏文物中的精品。其中永樂皇帝賜予釋迦也失、1410年用朱砂刊印的108函北京版藏文《甘珠爾》(現有105函)最為珍貴,它不僅制作精美,而且是第一部用雕版印刷術印制的藏文大藏經,對研究我國版本學和印刷史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由於自然災害、戰亂,色拉寺在歷史上曾經遭到破壞。西藏和平解放後,國家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十分重視色拉寺的維修,曾多次撥款進行修繕。色拉寺現在已經得到全面修復,面貌煥然一新,成為廣大僧侶研習佛學、從事宗教活動和人民群眾朝佛參觀的重要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