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想念匯通古鎮的味道

想念匯通古鎮的味道

日期:2016/12/13 20:14:38      編輯:古建築紀錄

  我們的家鄉,是長江入海口北側的江海平原上一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小集鎮,叫做匯通。她雖然不可與周莊、同裡、西塘、烏鎮等江南名鎮比肩媲美,但在這個長江沖積形成又經幾次坍塌,人文歷史並不很長的江海平原上,她還是稱得上是“老資格”的。

  前些日子,當我們又一次站立在家鄉匯通古鎮那條由青石板與鵝卵石鋪成且被磨得锃亮的小街上,仿佛覺得自己是個坐標——這裡的不遠處便是滔滔江水與浩瀚黃海的交匯點;同時,又隱約覺得此刻站在時間的岔口,這座讓多少代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引以為豪,讓多少從這裡走出去的游子夢牽魂繞的古鎮,今天就像一個老態龍鐘的老人,正在人們無奈的目光中漸行漸遠。

  匯通,只聽名字,就知道含有“融會貫通”之意。這個讀來曉暢而又富於詩意的鎮名,與其說是先輩們的美好心願,倒不如說是大自然的恩賜。早在300多年前,位於水路樞紐上的這裡,不斷有南來北往的船只靠岸停歇,當地農民和商販拿著行船者的必需品或時令果蔬隨行就市,於是,開始出現了小集鎮的雛形。到了清乾隆年間,當時的海門直隸廳在這兒組織開挖了一條南北走向的河道,名匯通河,它既是水運的主航道,又兼排水洩洪的功能,四周的水系都匯入這條河流。匯通古鎮是匯通河上唯一穿街而過的集鎮,故由此得名。當年蘇中重鎮掘港、金沙、余西、袁灶一帶的很多老百姓都是通過匯通河南下,到上海、蘇州等地探親訪友、謀生創業。

  河道,是匯通古鎮的命脈,船帆則是匯通鎮的希冀。匯通河貫通南北,兩側與之相銜接,還有幾條橫河筆直地伸向遠方,形成了一個“豐”字形。當年,沿河而建的街道上,各地來的客商在此落戶,飯店、茶館、客棧、中藥店、京南貨店、京廣貨店、染布店、米行、典當等店鋪鱗次栉比。屋檐上,整齊的瓦當镌刻著古鎮人家的滿心歡喜和心中祈願:風調雨順、龍鳳呈祥、福壽安康……在此之外,河面上還由密集而粗壯的木樁撐起了一排白牆灰瓦的河房。風和日麗時,河房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若隱若現,一個寫意的鄉村“水鎮”渾然天成。隨著集鎮規模的不斷擴大,商戶們集資在匯通河上架起了一座大木橋,兩邊豎有護欄,欄桿中央書刻“匯津橋”三字。橋的兩頭,即是小鎮最為繁華的地方了。到鹹豐三年(1853年)春天,太平天國起義軍兵臨南京城下,為了逃避戰亂,許多江南商人、地主和鄉紳等帶著家小、銀兩,紛紛來到蘇北投親求生,有的還在當地置地購房,重操買賣舊業。一時間,小鎮的人氣驟然興旺了很多,成為了海門西部地區的商貿、交通、文化中心。據說,每天早市高潮,十裡開外都能聽到這兒鼎沸的人聲。

  當年的匯通河,河水清澈見底,魚肥蟹壯,兩岸遍植各種樹木,行船經過,蘆葦搖曳,清香四溢。岸上,灰磚砌就的矮牆的牆脊上爬滿絲瓜、南瓜秧,瓜秧上盛開著黃花,花蕊中盤桓著蜜蜂。集鎮的喧嚷與鄉野的淡定交織在一起。

  人流量大了,有錢人多了,僧侶們大概也看到了這是一個弘法或謀生的好地方,便在匯通河的西側建了一座東獄廟。有廟房三排,共計房屋十三間,正殿供奉東獄大帝的木雕立體像,兩邊有關帝、王靈官、財神、送子觀音等泥塑立體像,一度香火很旺。1916年以後,東獄廟騰出部分房屋,辦了一個初級小學,現代科學文明在這裡泛起了曙光。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這兒由於位置特殊,成了新四軍和日軍拉鋸的一個中心地帶,各種民間組織、幫派勢力、三教九流隨之也在這裡登場。小時候,常在昏黃的煤油燈下,托著腮幫聽老人講起那時發生的一切,既有英雄壯舉,也有風流轶事,更多的是市井傳奇。由於時隔較長,大多故事已經沒有印象了,惟有新四軍巧除一個陸姓強盜的事兒至今還比較清晰,因為那個“江湖大盜”曾住在老家宅子的鄰近。當時聽後,不覺一身冷汗,連續幾夜在惡夢中驚醒。

  歷史總是裹挾著時代的浪潮洶湧而來而又激蕩而去。匯通古鎮,在這浪潮中承載著厚重的歷史,飽蘸著祖先的喜樂,蘊涵著數百年的雲煙。

  它因水運興而興,因水運衰而衰。時代在發展,隨著船舶主航道的改道和交通方式的劇變,過去一度繁華的匯通開始慢慢地冷清了。交通上的劣勢,使古鎮既難以吸引外面的賓客進來,也難以帶來現代城市文明的輸入。不過,小鎮深處,流水猶在,小橋猶在,泊在岸邊的船只猶在,鱗次栉比的河房猶在,還守望著往日的那份繁華與榮光。街頭上,招攬顧客的幌子依然古樸,掛在檐角的燈籠依然醒目。這裡,仍然保留著古石板路、傳統民居、古井等原汁原味的傳統建築,以及各類民風民俗、傳統節日、民間信仰、傳統技藝等。夏秋兩季,每當夜幕還未降臨,成群的孩子用木桶一桶桶地吊起河水,將匯津橋的橋面沖洗一新,擺好椅凳,以便讓大人們晚上聚集在此,談天說地、吹拉彈唱。一場神侃或自娛自樂的節目結束,已是“曲終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歡樂的小孩嬉戲在月華如水的小街幽巷,四處飛竄、一閃一閃的螢火蟲,成為了他們不時抬眼追望和躍躍欲試的動機。

  上世紀6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的風潮中,一些傳統的工藝作為“資本主義的尾巴”被割掉,老字號的店鋪紛紛被迫打烊關門,珍貴的文物大多不復存在,現在能看到的僅僅是很少一部分。再後來,市場經濟的波起浪湧,小鎮原住民逐步流失,不只是物質遺產的消失,飲食、風俗、手工藝品等非物質遺產同樣受到威脅。一座歷史古鎮就此開始衰落了,令人扼腕,熱熱鬧鬧的過去成為了一種夢境。

  從匯通古鎮的變遷,聯想到前些年在舊城改造的熱潮中一條條老街“舊貌換新顏”,聯想到時下有些地方在一輪輪“大躍進”式的開發中,千年古城、特色古鎮從此只能躺在“此情可待成追憶”的教科書裡時,不禁為那些出名或不出名的鄉村古鎮的命運擔憂起來!

  還好,小鎮的小街還在,窄而長,幽幽的黑,仿佛能通向時間的深處。她訴說著歷久彌新的故事,诠釋著小鎮人的性格和靈魂。當我們面對現實訴說的時候,小鎮總是默默地站在我們的身後,以其深厚的蘊藏,成為我們認知的參照,並時時提醒著我們,讓我們知道自己站在什麼位置、要走向什麼方向,知道今天的創造的意義之所在。是啊,鄉村古鎮的一磚一瓦一枝一葉,都浸透著每個在這裡笑過哭過的人的悠悠情懷。它既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人文內涵,又有優美和諧的自然生態,是當地民間文化的搖籃,也是人類聚居文化的樣板。

  家鄉的朋友告訴我,小鎮所在的工業園區正面臨著又一輪的區劃調整,新的藍圖正在描繪之中。這是好消息啊!真希望在新一輪的開發藍圖裡,她凸顯的不僅是土地價值,更有其歷史和文化價值。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告訴我們:人類前行的歷史就是文化史、文明史。有哲人也說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其最終意義不是地域的,而是文化的。匯通古鎮啊,但願你的明天更加美好!

  相信,這並不是我們詩意的遐想。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