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護國寺
日期:2016/12/14 17:25:32   編輯:古建築紀錄 護國寺在唐宋時期是馳名巴蜀的“石佛道場”,曾與龍游寺、淨果寺、方溪寺並稱為合州的四大名剎。在護國寺殿堂內原有的50余尊佛教造像,均為造型生動的石刻圓雕,高大精美,各具特色。可惜的是,這些令人贊歎的石刻藝術珍品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遭到了嚴重破壞。本次石刻藝術陳列即以護國寺過去的漢傳佛教寺廟造像布局、唐宋佛教造像風格、佛說造像經典和傳統造像工藝流程設計布展。
釣魚城護國寺得名於佛教的護國思想。《金光明經》,《妙法蓮華經》,《仁王護國經》被稱為佛教護國三經,經中闡發了佛教徒要愛護自己的國家,報答國恩,成為佛教徒重要的愛國思想根源。佛教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入中國兩千年的歷史中,與中國固有的文化相互吸收和融合,形成內容豐富的護國思想與實踐,在中外文化交流、民族融合與團結、社會安定與和諧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唐代著名的護國寺就有廣東潮陽市護國寺、浙江溫州市護國寺等。歷史上,釣魚城護國寺最為興盛的時期是在南宋。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思南宣慰田少卿捐資擴建護國寺,“建堂殿廊庑百有余間”。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護國寺遇兵燹,明代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合州知州金棋在原址上重建了護國寺,但在明清之交,寺廟再次毀於戰火之中。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合州士紳捐資再度重修了護國寺,隨後又經過嘉慶六年(1801年)住持智慧和尚對寺宇的擴建和石刻造像的募修,道光十年(1830年)住持僧勝叢歷經四年培修與添補。現在的護國寺,即為2005年9月搶救性落架維修後的建築群。
如今護國寺已經改建為釣魚城博物館。該館以釣魚城36年抗戰史為主線,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從“歷史風雲、獨釣中原、鏖戰魚城、上帝折鞭、忠義千秋以及宋代兵器、宋代居民生活場景和名人字畫”等八個方面進行了展示,並有以油畫為背景的戰爭沙盤、12位宋蒙攻守雙方的歷史人物雕塑及汪德臣喊降中雷石、蒙哥中炮的戰爭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