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合川遺址現唐代存錢罐 漢代三圓坑作用成謎
日期:2016/12/15 15:07:03   編輯:古代建築 同一區域內,疊壓著從商周時期至清朝,共6層不同時期的文物,有裝滿“開元通寶”的錢罐,有商周時期、漢代的房屋遺址,甚至還有新石器時代的陶片。目前,合川猴清廟遺址正在發掘,記者昨日隨市文物考古所相關負責人趕到現場,進行了一番打探。
遺址包含六大文化層
據介紹,猴清廟遺址位於合川區銅溪鎮紗帽村二社,東距合川城區約3公裡。遺址面積約2.6萬平方米,目前已發掘面積約有600平方米。為配合地下文物保護,市文物考古所考古隊於5月10日進駐,開始發掘工作。
在遺址發掘現場,可以明顯地看到淺灰色、紅褐色、淺灰褐色、黃灰色、黃褐色和灰褐色6種顏色的泥土,將土層清晰地分成了6層。而各個地層中,出土了大量殘碎的陶器,以及房屋遺址、少量錢幣等。
市文物考古所所長助理林必忠介紹,遺址現在已清理了商周、漢、唐宋時期房址2座,灰坑11個,灰溝9條,井1處,窖藏1處。出土遺物有陶器、瓷器、銅器、石器等。根據地層堆積的疊壓關系和遺物特征分析,猴清廟遺址現階段發掘出的文物,分別屬於商周、漢、唐、宋、明、清6個歷史時期。
商周時期就知道環保
考古隊員在遺址中,發現了商周時期的房址、灰坑、灰溝、灶坑等遺跡。現場負責人介紹,商周時期,在這一地區的人們,都挖好溝槽,在上面用竹塊築牆,敷上泥巴,房頂蓋上稻草來擋風雨,房中央則用根木頭支撐,以防倒塌。因此,現在來看房屋遺跡,曾經的牆壁痕跡,都呈圓弧形。
為了保持室內清潔,當時的人們都會在屋內挖坑、屋外挖溝,用於堆放垃圾,滿溢後進行轉移或填埋,但有些坑洞也用於儲藏物品。“在商周時期,人們就知道環保了。”這位負責人笑稱。
發現新石器時代陶片
最讓考古隊員驚喜的是,在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中,還發現了一些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陶片。這些陶片顏色均是紅色或黑色,雖然十分殘破,但精美紋飾仍清晰可見。這些花紋多是由線和點組合成的幾何圖案,簡潔美觀。
林必忠說,這些陶片是目前在合川發現的最古老陶片,把該遺址的時間上限向早期推進了一步,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就有人類在此居住。但是,考古隊員目前還沒有找到明確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層。
唐朝存錢罐重慶罕見
在唐宋時期地層,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作為窖藏,直徑約20厘米的雙耳陶罐。罐體呈紅色,保存比較完整。考古隊員打開罐蓋後,驚奇地發現,裡面竟然放著近千枚銅錢,是個存錢罐。不過因為年代久遠,這些銅錢已經銹跡斑斑,全部粘連在了一起。
考古隊員取出幾枚錢幣進行清理,發現都是“開元通寶”,由此初步斷定,這個存錢罐應是屬於唐朝的。林必忠說,類似錢幣如此集中放置,而且保存如此完好的窖藏存錢罐,在重慶地區實屬罕見。
近期,考古隊員將把這個存錢罐運回主城,進行全面清洗、修復,再對其錢幣的種類、所處時期進行仔細分析,再作最終確認。
漢代三圓坑作用成謎
在漢代的地層上,考古隊員發現了陶器、銅器、瓷器等遺物,以及灰坑、房址等遺址。讓考古隊員疑惑的是,這裡有3個並排著的圓坑,坑口呈不規則圓形,最大直徑在78厘米至90厘米,深均為36厘米。其中2個大坑的坑底,分別挖有1個小坑。
“一般灰坑都不會再在中間挖個小坑,而且在坑內堆積的土壤為淺灰褐色土,含有較多炭粒、燒土粒、石塊等。”考古隊員表示,在這3個坑旁邊,還有幾個類似作坊作用的房屋柱坑遺址,出土了泥質紅陶、灰陶片,所以推斷這3個灰坑應與作坊生產有關。不過,由於現場沒有更多的證據,所以這3個圓坑的具體作用,目前仍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