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南禅寺 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

南禅寺 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

日期:2016/12/14 17:21:43      編輯:古建築紀錄

南禅寺 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

南禅寺 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

南禅寺 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

    南禅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西南的東冶鎮李家莊。離縣城二十余公裡。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積3078平方米。寺內主要建設有山門(觀音殿)。東西配殿(菩薩殿和龍王殿)和大殿。組成一個四全院式的建設。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殿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稱唐代雕塑藝術的珍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

    寺廟規模

    禅寺坐北面南,規模不大,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寺院南北長60米、東兩寬51米多,寺內現分東、西兩院,有殿宇6座,除主體建築大佛殿三間是唐代原物外,山門內的四合院中,東、西配殿,即建於明代的龍王廟和建於清代的觀音殿、菩薩殿。東跨院全為僧房,也是明、清時期的建築。

    建築結構

    唐建大佛殿,為南禅寺主殿,外觀秀麗,形體俊美、古樸。三間正殿高大雄偉,據實際測量,面寬十一點六二米,進深九點九米。方整的基台幾乎占了整個院落的一半,大殿三間見方,單檐灰瓦歇山頂,全殿由由台基、屋架、屋頂三部分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內沒有天花板,也沒有柱子,梁架制作極為簡練,牆身不負載重量,只起隔擋的作用。屋頂重量主要是通過梁架由檐牆上的柱子支撐。檐牆起間隔內外和防御風雨侵襲的作用。四周各柱,柱頭微向內傾,與橫梁構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與層層迭架、層層伸出的斗拱構成“翹起”。即使梁、柱、枋的結合更加緊湊,增加了建築物的穩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個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揚、輪廓秀麗、氣勢雄渾的風格,給人以莊重而健美的感覺。屋脊兩端裝飾著鸱吻。全殿結構簡練,形體穩健,莊重大方,體現了我國中唐大型木構建築的顯著特色。正殿重建於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構建築,堪稱國寶。殿內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顯的墨跡:“因舊名(時)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顯等謹志”,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證。推算起來,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墨書題記的兩行字跡很淡,四周似乎被刮去了一層,所以,有字跡處微覺高起。看來,原有題記不止於此,或許在爾後修理時曾被刨去。

推薦閱讀:

羅睺寺 五台山最古老的石獅

菩薩頂 五台山最大銅鍋

五台山最長石台階路 黛螺頂

五台山最高觀音像 金閣寺

南禅寺 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

南禅寺 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

    殿內17尊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殿內有一座佛壇,長八點四米,寬六點三米,高零點七米。塑像分布在佛壇上,整個佛像群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是一個動靜結合,各具形態,生動活潑的場面,也是一個尊卑有序、各盡其職、和諧協調的環境。佛坐蓮台,慈光四照,尊貴而端莊,嚴肅而安詳,似在講經說法。騎獅的文殊、坐像的普賢菩薩分列兩旁,帶著侍從和教民趕來恭聽。大弟子阿難和迦葉,分立兩旁,凝神注目,顯得虔誠而恭謹,好似要把佛說全記在心上;脅侍菩薩戴璎珞,約寶環,亭亭玉立,容貌健美,耳若有聞,心似有思;護法天王,威武健壯,一邊張目觀察外界,一邊側耳傾聽聖言。其余,仰望童子、撩蠻、佛霖等15尊塑像布滿佛壇。這些塑像,姿態自然而若動,表情逼真似有神,豐滿優美,誇張適度,衣紋簡練准確,和諧流暢,一個個栩栩如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給人以實感和動感。寺內,須彌座下有唐代磚雕,石塔與石獅。這些塑像,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佛壇四周壺門和疊梁上,雕刻著精美的花紋、花邊和蓮瓣,是五台山保存的唐代磚雕藝術的傑作。

    南禅寺內還有三只石獅和一座石塔,也都是唐代遺物。石獅一只高七十八厘米,另兩只高四十五厘米。兩塊角石各方三十三厘米,一塊上雕一只臥獅,另一塊上為二獅相對之狀,均極生動。石塔底方而十六厘米,高五十一厘米,共分五層,總高五十一厘米,第一層四周刻滿佛教故事,四角各有一座小塔。第二層每面正中雕刻佛像一尊,兩側各分上下兩層,每層雕刻佛像二尊。三至五層,每層各面均雕刻佛像三尊。

    保護措施

    1949年後,南禅寺倍加受到人們的重視和保護。五十年代初期,文物考古工作者對南禅寺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調查。1974年至1976年,政府撥款二十多萬元,對南禅寺進行維修。此外,還增添了保護設施,修建了接待室,種植了花草,使古老的寺廟煥發出新的生機。

推薦閱讀:

羅睺寺 五台山最古老的石獅

菩薩頂 五台山最大銅鍋

五台山最長石台階路 黛螺頂

五台山最高觀音像 金閣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