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衣老街的興衰,滁城東南17公裡處有一個名垂一方的千年古鎮——烏衣,現稱為烏衣老街。烏衣老街左牽清流河,右挽京浦鐵路,距南京城僅42公裡,素有皖東“南大門”之稱。關於烏衣地名的由來有兩種傳說:一說,姜子牙曾在這清流河畔垂釣,一條大黑魚上鉤了,太公拽著漁竿來回折騰,等黑魚耗盡氣力,便猛地一甩,黑魚被撂到岸上,形成現在的烏衣老街,老街形似一條黑魚,頭大尾小(南頭大,北頭小)。一塊塊麻石即是魚的鱗片。另一說是,東晉時朝廷重臣王導的金陵烏衣望族僑寄移居於此,因他們多身著黑衣,故名烏衣。具說,很早以前,這裡得過瘟疫,人死得一個不剩。後來有三大姓氏家族移居烏衣,三大姓氏家族是:羅姓、曹姓、聶姓。於是烏衣老街上又流傳著一個不吉的傳說:烏衣老街呈扁擔狀,中間鼓起,兩頭沉墜,蹊跷的是,只要老街上有一家辦喪事,另有兩家就會接踵而至,先殁者荷擔而行,後亡人各系兩端,仨人共赴泉台。
老街具有千年歷史文化底蘊,在宋德佑二年,即有“滁陽首鎮”之稱,有一“一宿庵”遺址(乾隆下江南時曾住過一宿的地方)、玉皇廟、大王廟、關帝廟、娘娘廟、火神廟、清真寺、基督教堂、浮橋古渡等20余處文化遺址。有史書可查的是,宋元明清時,烏衣老街便是官方的鋪遞。作為江南向江北跨越的重鎮,烏衣老街占盡了便捷的交通條件,街側清流河上的舟船可達長江而通四海;同時它又是南北兩京古驿道的江北第一站,“人登古道”的碑刻便是其佐證。盡管烏衣只是滁州治下的一個屬鎮,但卻有著“大烏衣、小滁州”的驕人輝煌。在烏衣千年歷史上,盡管戰亂頻繁、災荒不斷,由於地理位置的顯要,烏衣老街有著得天獨厚的外在條件,始終成為富甲一方的商業中心。1912年,津浦鐵路通車,為老街插上一條會飛的“翅膀”。史料載,津浦鐵路通軌,米業更興、商賈雲集,規模較大的商埠就有200多家,小規模的更是數不勝數。解放後的烏衣老街繼承了這一繁華盛大的景象。當時烏衣鎮轄三個公社:擔子、汪郢、黃圩。老街上集中著鎮政府、學校、醫院、銀行、供銷社、水產公司、糧酒公司、醫藥公司等各大部門、行業。烏衣老街盛產的水產品有:魚、藕、海蝦等;農產品有:糧食、棉花、蒜頭等,這些產品禁止私下交易,只能由水產公司和供銷社集中收購,供應到全國各地。逢每月的陰歷四、七、十日,鄰近的來安縣、全椒縣等地的鄉民,便挑著農產品跨過清流河上用幾條木船和跳板鏈邊的浮橋,不辭勞苦來趕集。酒肆、茶館和戲園更加喧騰。當時,尹家菜館口味非凡,生意極其興隆,還有一家鹵鴨店的“水晶鴨”更是美味且獨具地方特色。另外,更值得一道的是,在老街的最繁華地段上有一家國營布店,布店大約有100平方米,營業員6人、收款員2人。每天,顧客來自四面八方,陸續不斷,顧客排成的隊伍有時能排出門外。因為這家布店的布批全部來自南京,那時,買布需要用布票才能買到布,而安徽省布票是無法到南京買布的,只有在這家布店能買到南京的布,並且這家布店既收安徽省布票也收江蘇省布票。
老街陸地面積約0.5平方公裡,街區建築前後臨水,街道寬三四米,街心是一條1550米長的青石長街,俗稱“烏衣街三裡長”,布局呈店鋪合面對設或前店後宅,鱗次栉比。街東湖光明媚毓秀、居民們在這裡洗衣、淘米、挑水。河中來往商船、木排、竹筏,春夏岸柳濃蔭,晚間客船、漁火點綴,形勝地理,美不勝收。
雖說水是城市的靈魂,烏衣老街因水而靈秀。然而,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老街一直深受洪水的困擾。每到梅雨季節,老街就要承受一次洪水的搜略,人們一邊數著大橋口上的台階,一邊四處尋求避難之所。如此幾番,曾經富甲一方的商業中心被折騰得滿目瘡痍。老街的居民紛紛遷徙而出。並且,後來修建的滁州通往南京的公路繞開了烏衣老街,人們紛擁公路蓋房開店,老街逐漸遭受冷落與排擠。如今,昔日大橋口的浮橋只剩幾只破船橫弋在那裡,長年沒有修葺的低矮的民房牆體斑駁,門窗松垮。有的屋脊房梁上布滿灰塵和蛛網,看上去還有些歪斜。大部門建築房屋已經無人居住了。
盡管老街歷經千百年的滄桑變幻,許多古建築已跡沒難尋,但是清流河的碼頭猶存,老街的文化底蘊猶存,老街越老,就越值得人們去思考、留戀。況且,皖南、婺源多存的明清建築,已被開放式的現代文明的觸角掃蕩干淨,烏衣老街卻遺世獨立,實屬不易。老街的再建是對歷史文化的尊重,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老街將以何面目重現於世,這使我想到了今天的上海老街。走進今天的上海老街,您仿佛回到100年前上海的繁華集市。那裡重現了童涵春、老同盛、吳良材、萬有全、老上海茶館、德順酒菜館、西施豆腐房、丁娘子布莊等等百年老店,同時開設丹鳳茶樓、名醫堂等富有傳統特色的商鋪。並且,老街保留了並展示了明清向民國直至西洋文化湧入時期的建築風格,突出傳統民俗文化,營造海派文化氛圍。由此推知,烏衣老街應該在其曾經的繁榮的背景下再建,保留其古鎮風貌,恢復清流河水面上的龍舟競賽和畫舫游覽的水上競技和傳統習俗活動,開發、修繕或重建“一宿庵”遺址、玉皇廟、大王廟、關帝廟、娘娘廟、火神廟、清真寺、基督教堂、浮橋古渡等20余處文化遺址;興建一些亭台樓榭、購物一條街、生態公園、茶樓、音樂酒吧、菜館、旅游別墅、垂釣中心等設施,打出招牌企業,如“尹家菜館”、“水晶鴨”、“聶家布店”、“王義興烤鴨店”等,使其擁有占盡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觀的豐富的商業文化底蘊,使其成為皖東大地上一顆奇異的靈珠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