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隱寺是江南著名古剎之一。它處於西湖西部地飛來峰旁,離西湖不遠。靈隱寺始建於東晉(公元326年),到現在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當時印度僧人慧理來杭,看到這裡山峰奇秀,以為是“仙靈所隱”,就在這裡建寺,取名靈隱。五代吳越國時,曾兩次擴建,大興土木,靈隱寺擴建為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的大寺,房屋達1300余間,僧眾達3000人。當然,靈隱寺也歷經興衰,現在的寺宇是後來重建的。
靈隱寺最前面是天王殿,上懸“雲林禅寺”匾額,是清代康熙的手筆。大殿正中佛龛裡坐著袒胸露腹的彌勒佛像。彌勒佛後壁的佛龛裡,站著神態莊嚴、手執降魔杵的韋馱菩薩,系由獨塊香樟木雕成,是南宋遺物。靈隱寺的大雄寶殿是單層、重檐、三疊的建築,高達33.6米。1954年進行全面修整後,改為永久性的鋼筋水泥建築。大殿規模宏敞,氣勢雄偉,殿正中的釋迦牟尼佛像,高19.6米,是1956年由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的雕塑家和民間藝人共同努力,以唐代禅宗著名雕塑為藍本,用24塊香樟木雕成的。靈隱寺的殿宇、亭閣、經幢、石塔、佛像等建築和雕塑藝術,對於研究我國佛教史、建築藝術史和雕塑藝術史都很有價值,是祖國珍貴的文物。
靈隱寺旁的飛來峰,也是杭州的名勝,是靈隱地區的主要景點。蘇東坡曾有“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峰”的詩句。相傳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來杭州,看到此峰怪石嶙峋,風景絕異,驚奇地說:“此乃中天竺國靈鹫山之小嶺,不知何以飛來?”因此稱為飛來峰。
飛來峰山高209米,由石灰巖構成。由於長期受地下水溶蝕作用,形成了許多奇幻多變的洞壑。據前人記載,飛來峰過去有72洞,但因年代久遠,多數已湮沒。現在僅存的幾個洞,大都集中在飛來峰東南一側。
飛來峰不僅風景美,而且是我國南方古代石窟藝術重要地區之一,有五代至宋、元年間的石刻造像330余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那喜笑顏開、袒胸露腹的彌勒佛。這是飛來峰石窟中最大的造像,為宋代造像藝術的代表作,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靈隱寺天王殿外有一冷泉亭,也是靈隱地區的一處名勝,據說蘇東坡在杭州做太守時,常在冷泉亭上飲宴賦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