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磚雕
日期:2016/12/14 19:19:53   編輯:古建築紀錄臨夏磚雕,是甘肅臨夏的傳統民間藝術,源於北宋,成熟於明清。又吸收繪畫、木雕的藝術特色,使這一與建築緊密結合的民間藝術,更加完善精美。臨夏磚雕的工藝分“捏活”和“刻活”兩種。“捏活”是先用加工配制的粘土泥巴,用手工模具捏制成龍、鳳、獅及各種花卉鳥蟲等圖案,然後焙燒而成。
臨夏磚雕是臨夏縣一種傳統的建築裝飾雕刻。甘肅臨夏境內出土的金代大定十五年進義校尉王吉磚室墓中的磚雕飾物,是以土窯青磚為材料,據此可以判斷臨夏磚雕實源於秦漢,是當時民間木雕技藝的延伸。
據考古發掘,在宋代,臨夏磚雕藝術已相當成熟,到元明時代,磚雕技術已廣泛使用於各種建築之中。明、清兩代是臨夏磚雕的興盛時期,建於明末清初的八坊清真北寺門前的《龍鳳呈祥》影壁,堪稱河州現有磚雕的精品。臨夏磚雕近代又吸收了繪畫、木刻諸長而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它廣泛應用於寺廟、園林和民居建築中,裝飾部位有影壁、障壁、門樓、券門、墀頭、牆垣、脊飾和山花等處。磚雕體裁廣泛,多以美好祝願為內容,有蒼松、翠柏、梅蘭竹菊、奇草艷花;有松鶴、喜鵲、百鳥、松鼠、柏鹿;更多的是仿木斗拱、雀替、檩椽以及卷草、花紋圖案等。表現形式豐富多彩,有的氣魄雄偉,有的素雅大方,畫中有意。
磚雕成品主要用來裝飾寺、廟、觀、庵及民居中的深宅大院,一般用於天井、山牆、影壁、廊心壁、丹墀、台階、下檻、墀頭、須彌座、屋脊等處,雕刻題材可分自然景物、社會生活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裝飾紋樣等幾類。在發展過程中,臨夏磚雕吸收了木雕、石雕、玉雕等雕刻藝術的手法,同時注意將傳統國畫、書法、印章、詩文的藝術表達形式與磚雕手法融會貫通起來,形成多元性的藝術特征,既保留著特有材料所呈現的質樸和簡約,又呈現出多樣化的藝術特征。
臨夏磚雕從制作工藝上講,有捏活和刻活之分。所謂捏活,先是把精心調和、配制而成的粘土泥巴,用手和模具捏成各種造型,而後入窯焙燒而成。這種作品大多獨立成形,如龍、鳳、麒麟等,多用於屋脊之上,俗稱“脊獸”。所謂刻活,即在精選燒好的青磚上用刻刀刻制成各種圖案,其工藝要比捏活復雜得多,一個圖案往往由十幾塊甚至幾十塊青磚拼接在一起,刻雕在土窯綿磚上用刀雕刻,建築物中的牆飾、台階等多用此法。刻雕的工藝包括打磨、構圖、雕刻、細磨、過水、編號、拼接安裝、修飾等八道程序,制作工具有折尺、鋸子、刨子、鏟、錾、刻刀等,其中鏟、錾和刻刀又隨工藝要求分輕重、大小、長短、刃口寬窄薄厚數種。
臨夏磚雕,在技法上采用雕刻和镂空相結合的手法,或圓雕或半圓雕,使其躍出畫面,層次分明,立體感強。而次要部位和襯景,則用浮雕方式處理。在構思上,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寄情於景,情景交融。其雕刻技法主要有陰線刻、凹面線刻、凸面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镂空式透雕等種類。這是臨夏磚雕藝術的精華之所在,一幅磚雕往往由三四層圖案構成,重重疊疊,裡呼外應,渾然一體,有極強的立體感。2006年5月20日臨夏磚雕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