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緣“浴佛節”
大像山,位於甘谷縣城西南2.5公裡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腳拾級而上,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總長1.5公裡,占地面積約640畝。是古絲綢之路上甘肅東南部融石窟和古建為一體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上松桧叢生,丁香溢彩,亭台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游人如織,風景似畫,自古聞名遐爾。
農歷四月初八,傳說是釋迦牟尼佛誕辰之日,亦名“浴佛節”。這天,全國各地都要舉行相關的法會,紀念佛的誕辰。甘谷大像山作為一處石窟古建相間的游覽勝地,因有開鑿於1300多年前的唐代大佛而吸引游客無數。宋《太平寰宇記》載,“石崖上有大像一軀,長八尺,自山頂至山下一千二百三十尺,有閣道可登。”“懸崖大像”作為甘谷八景之一,是渭河流域唯一的一尊唐代大佛,該窟是一個平面作長方形的圓拱形大窟,高34米,寬14米,深4.5米,窟內有依山開鑿的石胎泥塑大佛一尊,佛高23.3米,肩寬9.5米,頭高5.8米,膝長6米。其造型高大雄偉,令人仰止,如此巨大的佛造像,在甘肅東部地區所有石窟中僅此一例,也是全國大佛開鑿相對高度最高的造像。
每年的四月八“浴佛節”前後,大像山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人們從各地紛至沓來,拜佛觀景,祈福保平安。我也因為工作關系,今天有幸再次登臨大像山,做為甘谷人,雖然大像山上去過很多次,但從來沒有在“浴佛節”這天爬過山,一則怕人多擁擠,二則也沒那個閒情。昨天這裡下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雨,據傳每年的“四月八”期間,山上都會下雨,給大佛沐浴洗身,當地人俗稱“洗山雨”,是吉祥的好兆。是呀,我所在的甘谷大地已不能再旱了,多次出去,看到農民辛苦種的菜籽、小麥、蔬菜都因為今年的特別干旱而面臨減產甚至顆粒無收的慘狀,我心裡都說不上來的難受。那麼今天既然與大佛有緣,看著這麼多虔誠的信徒,從四面八方趕來行佛事,我就權且宿命一回,祈求老天多下點雨,也算我“四月八”游山的一大心願吧!
“白松朝吐翠,紫蔓夜生香”,這是甘谷文人謝紀善提筆寫的一副對聯,在說大像山的兩大奇景,珍貴的白皮松虬曲在懸崖上,因為昨天下雨的緣故,今天多有幾份翠綠之像。每年“四月八”期間,滿山遍野的丁香花香氣迷人,讓游人醉賞。今天的紫丁香花卻因天旱的緣故,只開了陰面的一小部分,大多都枯死了,不知怎麼,站在山頂,面對未開先枯的丁香花,看著山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我突然想起李白的一首詩,“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大像山從北魏就有開鑿歷史,歷經隋唐宋元明清等多個朝代的興衰變遷,或重塑,或遭破壞,榮枯相隨,一時和一時不同,就像世間之事,有雨水多的年份,有雨水少的年份,有發洪災的地方,有遭干旱的地方,那麼“浴佛節”這天,就讓我再宿命一回,相信這一切本是一個天地人三者都無法改變的輪回吧!
下山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令我特別感動的事,鎮上同事的父親在山上的文昌閣招待我吃了一頓齋飯,如果說“四月八”游山是頭一回,那麼在這麼熱的天,在這個特別的“浴佛節”能吃一頓佛飯,也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山上的路迂回曲折,要運送蔬菜糧食全憑人工搬運。平時就寺院裡的師傅和居士這些笃信的佛教徒才能享用的齋飯,今天就被我這樣一個俗人吃了,而且還是四菜一飯,非常豐盛。師傅說我是貴人,今天在此相聚都是緣份,他還送我一串佛珠,我越發窘迫,佛講究緣,那麼我是真的有緣嗎?“文昌閣”是什麼地方?我怎麼有幸在這吃飯?身後是甘谷書法大家魏學文寫的《蘭亭序》,這是群賢畢至,書法大家、文學大家各自詠詩抒懷,施展才華的地方,我第三次宿命的認為,這是前人在指引我:“人生在勤,莫索何獲?”
浴佛節,三次宿命,情緣大佛,如何結尾呢?寫一首詩吧!
大像山上拜大佛,大佛端座人擠人。
幾朝變遷話滄桑,此地空余字留痕。
故人一去不復返,白松千載守花開。
渭水濁濁映旗山,夏葉卷卷盼喜雨。
百姓情緣何處是?塵罩遠山催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