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門古剎瑞蓮庵
日期:2016/12/14 17:32:18   編輯:古建築紀錄 瑞蓮庵始建於明代崇祯九年(1636年),至今已有370余年歷史。清代道光七年(1827年),畫禅寺退院僧如本重建。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僧修文又重建。僧宏開法師在庵內主持佛事。
13號為原新蘇絲織廠宿捨,現已有多戶本地和外地居民入住。從門口的一條備弄進去,尚見二樓廂房內的舊木梯、殘缺的木格窗和方磚地。14號亦為蘇州新蘇絲織廠宿捨,備弄南段可見木窗騎樓;第二進為木窗堂樓,黛瓦破損,電線密布。令筆者眼前一亮的是:在一座小天井內,有一口水井,井欄材質為青石,內圓外六角。戶主在天井內放置盆景,有月季、蠟梅、鐵樹、美人蕉、滴水觀音等,綠意盎然顯生機。水井在有關資料中未見記載,值得引起重視。
16號第一進為平房,硬山式。小天井內的鋪地,用小青磚側砌,院內有花崗巖鼓形柱礎,甚為古樸,疑為古庵原物。18號原為庵內供香客所居之所,後為染織三廠宿捨。現在僅有一位老婦所居。22號為瑞蓮庵西路,石庫門上有花崗巖條石門框,兩側開八字牆,檐瓦上有花邊滴水。住宅內尚存一處長方形小庭院,走廊鋪砌長條形花崗石。鮮為人知的是:在備弄牆壁上還嵌有珍貴的書條石。書條石原有三方,其中一方在“文革”中被染織三廠宿捨內的職工取走,後被廠保衛科追回,但現在下落不明。尚存的兩方,被住戶圍在衛生間內。所幸牆上貼瓷磚時,沒有把書條石覆蓋。兩方書條石呈南北橫向排列。北石規格約72厘米×28厘米,行書陰刻豎行,內容大致為“穹傳和尚”一事。落款有二:其一為“監中昇道人識”;其二為“吳門王鳳章勤石”,均镌方形钤印。南石規格約66厘米×25厘米,楷體陰刻豎行,內容為“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的摘錄。
與後石皮弄相鄰的22-1號,為瑞蓮庵西路第二進的正殿。大殿為硬山式,塑哺雞脊。正脊中間塑圓框萬年青圖案。“佛日增輝”和“法輪常轉”字樣已模糊不清。大殿面闊三間11.2米,進深12.2米,圓作梁,前翻軒。粗大的楠木梁至今保存完好,彌足珍貴。如今,大殿已分隔成多個獨立空間,供六戶人家居住。可惜屋頂上所開的老虎氣窗,已破壞了原有風格。
瑞蓮庵在歷史上,曾經是古城齊門的一處賞荷勝地。庵內疏池為荷塘,塘中有荷亭,兩端連接一座曲橋。荷池又名七星池,池底鑿有七口水井,保證水源清活不死。池內廣植荷蓮。其中不乏名種,傳說是從西域移植來的異種,品牌有五色、並蒂、重樓等。文人稱其為瑞蓮,庵名由此而得。夏日蓮花彌望,色香勝絕。這裡離拙政園和獅子林很近。民國時期,有不少居士都是文人騷客。他們來此參禅後,雅集於荷花廳和荷亭。吸引這些文人的,除了能觀賞五色蓮大飽眼福,還能飲極品茶和品嘗美食。其中,還有一段趣聞。
民國時期,古城城南的圓通寺內,隱居著一位傳奇文人,名肖退庵。有一次,肖退庵偶然從朋友口中得知,瑞蓮庵內有與眾不同的香茗和美食,便欣然而來。眼見為實,果然名不虛傳。庵內使用的茶具,都是江西景德鎮官窯所產的細瓷,古色古香,質地上乘。對瑞蓮庵內由僧人制的茶食素點,肖退庵也情有獨鐘,多次前來品嘗。其主要品種有:薄荷扁豆糕、玫瑰醬袋粽。尤其令人叫絕的,是脍炙人口的口蘑湯和口蘑湯面。這種蘑菇產於張家口,小得很,又叫“口釘”。大小與從前釘鞋底的鐵釘差不多,鮮嫩無比,早在清代已成為貢品。在姑蘇美食譜中,瑞蓮庵茶點應該占有一席之地。
推薦閱讀:
榆次老城: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樣本
神秘的山西介休祆神樓
江蘇盱眙漢墓出土大量兵器 墓主可能系劉邦二哥
御道街施工意外挖出殘存端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