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瓷器的風采(圖)
日期:2016/12/14 18:08:26   編輯:仿古瓷
真正成熟的青瓷於東漢晚期出現。這種青瓷首先發現於浙江上虞縣小仙壇。東漢青瓷通體施釉,釉層明顯加厚,有較強的光澤,透明度強,胎釉結合緊密而牢固。常見器形有碗、盞、盤、罐、缽、盆、洗、壺、鐘、瓿等。裝飾以弦紋、水波紋為主,也有貼印鋪首等。到了三國時期青瓷胎質更堅硬,呈淡灰色,釉層更均勻,胎釉結合更密,紋飾更豐富。常見紋飾有弦紋、水波紋、鋪首和耳面印葉脈紋、斜方格紋等。在器形方面,此時出現了如雞頭壺、虎子、羊形插座、蛙形水盂等。西晉雖然享祚不長,但青瓷發展卻很迅速。表現在:瓷器質量明顯提高,瓷胎比以前稍厚,器物造型穩重大方,偏於矮胖;胎色較深,釉層厚而均勻,普遍呈青灰色;裝飾趨於繁復,常見紋飾有鋪首、弦紋、斜方格紋、聯珠紋或忍冬、飛禽走獸組成的花紋以及龍頭、虎首、熊形、獅形裝飾的器足。東晉中期以後,青瓷的生產趨於普及,瓷器的造型隨之趨向簡樸、裝飾也大大減少。紋飾以弦紋為主。東晉晚期出現了蓮瓣,並迅速盛行。
青釉布紋雙系罐
東漢,高19.4厘米,上海博物館藏。短口折唇,腹微鼓,平底。胎質細膩堅致,釉色青黃,釉層較薄。器外壁施釉不及底,且有淚流現象。肩腹處各貼有一圓形水系,肩部刻劃水紋兩周,腹壁飾布紋。布局工整合理,樸素大方。
青釉虎子
三國吳,高15.7厘米,長20.9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虎子是六朝墓中常見的青瓷隨葬品,其用途一說是水器,一說是溺器,以其形似伏虎而得名。此件虎子器,身驅肥大,中腰微束,前端上部有一斜直圓形口,後端圓平微凹。背上有一獸形提梁,昂首張嘴,圓目遠視,四爪直立,似一只蹲伏欲躍的猛虎,姿態生動,形象逼真。器底貼跪臥獸足,腹兩側刻劃飛翼紋。通體施青釉,滋潤光亮,有細開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