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始於西晉,窯火一直持續至清代,在長達一千五百多年的燒制歷史中積累了洋洋大觀的器物品種。諸多器型或受其他窯口感染,或受時代好尚浸染,共性的品質特征自然難以抹殺,但這其中還有一類器物,比如五管瓶、龍虎瓶、雙魚盤等,卻是龍泉窯獨一無二的傑作,也最能反映龍泉窯自身的地域文化個性和風格。本文所述的牡丹瓶即是一例。
龍泉窯牡丹瓶流行於元明,以主題紋飾多為刻飾或貼飾纏枝牡丹而得名,也有貼飾纏枝菊紋或刻飾纏枝蓮紋者,所以牡丹瓶之名並不確切,只是一種習慣上的泛稱而已。而優美的長頸喇叭口亦使此類瓶獲得另一個雅稱:鳳尾尊。它是元代龍泉窯新創的品種,高度多在五十公分以上,器型碩大,胎體厚重,器身由不同部件接合燒成。牡丹瓶傳世數量頗多,形制大同小異,基本造型是一個三段式:上部是長頸喇叭口,通常飾以弦紋、蕉葉紋等輔紋,或貼飾與主題一致的折枝花卉紋;中間是圓鼓飽滿的腹部,刻飾花葉並茂的纏枝牡丹,或是貼飾疏朗有致的纏枝牡丹、纏枝菊;腹以下弧收或束收,刻飾狹長蓮瓣紋,元代時近足處多外撇,圈足挖底貼燒,至明代早中期則多挖底套燒,故近足處通常有接痕裝飾成的凸稜。此種三段式造型或源自花觚、觚式瓶之類,但就瓶式而言,早在北宋時期即有類似雛形的瓶形出現。
牡丹瓶在韓國新安海底沉船,元大都遺址及1970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元代窖藏(現分別藏於北京國家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館),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元代窖藏(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等遺跡中均有發現。國內外諸多公私收藏中亦頗常見,如兩岸故宮博物院、北京頤和園管理處、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日本和泉市久保物紀念美術館等均收藏有制作精美,器型碩大的龍泉窯牡丹瓶。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牡丹瓶高達72公分,器型修長,口沿刻有銘款,可為此類大瓶的斷代標准器,並為器物用途等相關考證提供了有力依據,銘文如下:“栝倉劍川流山萬安社居奉三寶弟子張進成燒造大花瓶壹雙捨入覺林院大法堂佛前永充供養祈福保安家門吉慶者泰定四年丁卯歲仲秋吉日謹題。”括蒼即今麗水,“劍川”乃龍泉舊名,泰定四年為公元1327年。據銘文內容可知,大瓶在當地作供奉寺廟之用,且成雙定制。如內蒙古窖藏出土的龍泉青瓷大瓶即為一對,並與帶“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爐一個”款的鈞窯香爐同出,“己酉年”是元至大二年即1309年。元代供養器流行大瓶一對加香爐的組合,如大維德至正十一年銘文款青花雲龍紋象耳瓶上的銘文即明確提到大瓶一雙和香爐的搭配。江西省撫州市元至正八年(1348)墓也曾出土景德鎮窯仿制的此種龍泉青釉大瓶,這頗能說明元代龍泉窯青瓷大瓶當時的影響力與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