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建築材料 >> 傳世的同時代最精美代表器物

傳世的同時代最精美代表器物

日期:2016/12/14 18:01:55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硯台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之一,它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中國向來有“四大名硯”之說,它們分別是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洮州的洮河硯、山西绛縣的澄泥硯,其中除了澄泥硯是用特種膠泥加工燒制而成外,其余皆為石質硯台。石質硯台堅固耐用,所以在歷史上數量最多,留存也就最多。

    1970年大同市南郊一處北魏建築遺址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北魏石雕方硯。這件方硯用淺灰色細砂巖石雕成,正方形,高8.5厘米,長21.2厘米,寬21厘米,造型優美,正中突出長、寬各12厘米的方形硯盤,以聯珠紋和蓮花紋作花邊。硯心兩側各有一耳杯形水池和方形筆舔,兩端有鳥獸作飲水狀,硯面對角有蓮座筆插及聯珠紋圓形筆舔,周邊雕人物圖案四組:騎象、角抵、舞蹈、沐猴。硯的四側也各有圖案,雕刻力士、雲龍、朱雀、水禽銜魚等。硯底正中雕蓮花一朵,以它為中心,周邊雕蓮花8朵,並以9朵蓮花紋構成硯底圖案。這件方硯從硯面的浮雕耳杯形水池、硯側的雲龍、朱雀、水禽銜魚等紋飾和下部壸門還保存著方形式樣等處觀察,都說明它比大同東部石家寨北魏太和八年(484年)琅琊郡王司馬金龍墓的石雕還要略早。大同在北魏時期稱為平城,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的近百年中,平城一直是北魏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保存在地上地下的文物十分豐富。這件精美的石雕方硯,發現在靠近舊城的東南城牆外。根據《水經注》和《大同縣志》記載,這一帶是北魏時期永寧寺的舊址。同出的文物還有1件海獸紋八曲銀洗、3件鎏金高足銅杯、2件鎏金銀碗和2對銀錫。這批金屬器物很可能就是在公元5世紀中葉至魏都南遷這期間傳入平城的。

    這件石雕方硯是北魏石刻藝術的佳作,造型精巧,雕刻繁復,構思奇妙,嚴整敦實,可以說是傳世的同時代最為精美的代表器物。這件器物展出於山西博物院“民族熔爐”展廳,向人們默默地訴說著那個在人們印象中胡風胡韻的北朝,同樣具有細膩精巧、文質彬彬的一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