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篁秀石圖軸
日期:2016/12/14 18:30:56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幽篁秀石圖》軸,元,顧安繪,絹本,墨筆,縱184cm,橫102cm。
署款“東淮安定之”。下钤“顧定之印”等印3方。畫幅左側有明代張紳題記。
此圖繪數竿青竹在清風晨露中綽約多姿的體態。顧安在創作上力求表現竹子“清且真”的物態風神。“清”是指竹子不卑不亢、清高脫俗的內在品性,它是元代文人畫家所追求向往的君子品德;“真”是指竹子清瘦隽逸、披霜戴雪的外在形貌,強調竹畫藝術的寫實精神。圖中所繪之竹以淡墨寫竿,濃墨畫葉,深淺墨色虛實互襯,加強了畫面層次感,擴展了空間。竹葉的畫法遵循趙孟頫所倡導的“寫竹還須八法通”的原則,熟練地以書法的“捺”法起筆收筆,葉根及葉尖皆見筆鋒,寫出其錯落參差、披離偃仰之態。圖中的湖石以墨、色點染,具有玲珑剔透之美,也映襯出竹之秀潤娴靜。全圖以簡潔的筆墨營造出“無窮出清新”的清逸意境。
此卷原藏清宮內府,宣統年流入民間,為徐石雪所收藏,解放後捐獻給國家文物局。文物局於1957年4月27日將它撥交故宮博物院。
名詞解釋:
顧安
顧安(1289—1365年),字定之,號迂讷居士,祖籍東淮(今江蘇北部),寓居江蘇昆山。官至泉州路行樞密院判官。擅行草,工繪墨竹,宗法李衎,畫風工致嚴謹,以寫實技法表現竹之內在的生命氣質。
張紳
張紳(生卒年不詳),字士行,號雲門山樵,山東濟南人,居吳中。工大小篆,善寫墨竹。
文人畫
亦稱“士夫畫”,泛指中國古代社會中文人、士大夫創作的繪畫,以區別於民間和宮廷繪畫,在北宋經蘇轼、文同等人倡導,遂大行其道。文人畫多取材於山水、花鳥,標舉“士氣”,講求筆墨情趣,強調神韻,並重視文學修養,對繪畫中意境的表達以及水墨寫意等技法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
趙孟頫
趙孟頫(1254—1322年),元代畫家、書法家。字子昂,號松雪、水精宮道人,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歲時以父蔭補真州百戶參軍,入元出仕,曾任翰林侍讀學士、榮祿大夫等職,卒贈魏國公,谥文敏。他詩文音律無所不通,書畫造詣極為精深,乃元代的畫壇領袖。其繪畫取材廣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鳥無不擅長。他倡導復古,強調“書畫同源”,主張師法自然。書法锺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趙構以及歷代諸家,篆、隸、真、草各臻神妙。其繪畫、書風和書學主張對當代及後世影響巨大而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