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現最早新石器遺址
日期:2016/12/14 18:01:55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日前,東西湖區文體廣電局在對當地馬投潭公園進行文物調查、規劃保護過程中,發現了新石器時期人類活動的大量足跡。石斧、石锛,以及大量夾砂陶器、彩陶碎片現身,兩層用螺蛳殼和蚌殼鋪就的文化土層,見證了漢口新石器時期人類活動區域的繁華。
武漢市文物考古所調查報告顯示:馬投潭新石器時期遺址,屬於仰韶文化後崗類型時期,距今約5500到6500年。這一發現,在武漢市城區尚屬首次。此前,已發現武昌放鷹台新石器時期遺址,屬距今4500到5000年的屈家嶺文化類型時期。這意味著,漢口人類居住歷史可向前推移1000年。
湖北省文物局研究員、省政府文史館員祝建華,更是拋出了驚人觀點:馬投潭發現的螺蛳和蚌殼層,人工痕跡明顯,可能為新石器時期人類修築的渡口,在商代盤龍城基礎上,漢口歷史可再提前。
古老村落地下埋藏著無數陶片
東西湖區,漢口西北角,長江與漢水交匯之處,古雲夢澤一隅。
馬投潭村,坐落於似山非山的高地,遙望東西湖區海拔最高的吳家山。兩地之間,隔著面積不大的馬投潭。
東西湖區文體廣電局文化科科長周卯初帶著記者,探訪這裡新石器時代遺址,尋覓漢口新石器時期人類活動的足跡。
從五環路附近的一條小道進入,孤零零的馬投潭村呈現在眼前。兩排民房依山而建,花樹簇擁下的村莊,如世外桃源一般幽靜。兩間僅存的清末老宅,灰牆、黛瓦、雕花門窗、石頭門檻……強烈的中國傳統建築元素,訴說馬投潭村的古老和滄桑。
在馬投潭村高地的西南邊,陡峭如懸崖的5米高土層,夾著無數的紅色陶片,以及白色的田螺、蚌殼等。
當地村民王師傅說,他記得,小時候,家裡建房挖地基,一鍬下去,泥土裡夾著的就是陶罐的碎片。但他們搞不懂,因為這裡不曾有過陶器廠。
1984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東西湖區文化部門在馬投潭村發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锛、夾砂陶、彩陶、動物骨等新石器時期器物。
武漢市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員張劍介紹,馬投潭遺址發現的陶片多為缽、碗、鼎,其代表性器物為紅頂缽及柱狀鼎。紅頂缽口沿下有一紅色寬道、腹以下為灰色,鼎以柱狀足為主,扁足次之。
馬投潭村曾是遠古人類聚居區
站立馬投潭高地之上,眺望四方,除了附近的吳家山和雷達山地勢較高外,其他區域為平地。
周卯初說,建國初期,東西湖大多為湖區,後來築堤圍墾,才變成了如今的東西湖區。在數千年前,此地更是一片汪洋。顯然,三面環水、地勢較高的馬投潭,無疑成為古人生產、生活的好地方。
武漢市文物考古所調查報告顯示:馬投潭遺址面積為一萬多平方米,呈橢圓形,南北徑約120米,東西徑約90米。他們在這一區域,進行了細致鑽探調查,發現了150到510厘米的文化層堆積厚度。
第一層為表土層,土質含近代生活物品;第二層為黑褐色,土質疏松,含炭粒、紅燒土顆粒、紅陶片、泥質灰陶片及動物骨等;第三層為黃褐色,土質內含夾砂陶片、動物骨、螺絲殼及蚌殼等;第四層為淺黃色,土質含少量炭粒、紅燒土顆粒等;第五層為褐斑生土,純淨、板結無物。
周卯初認為,新石器時期人類主要以漁獵為生。豐富的文化堆積土層證明,新石器時期人類在這片小小的馬投潭村,繁衍生息了千年之久。遺址范圍內出土了大量石器、白陶、黑陶、彩陶、鹿角、動物牙,以及螺蛳殼、蚌殼及動物骨,並伴隨著大量的炭粒。
武漢市文物考古所報告認為,該遺址的文化堆積雖深,但未見一定的時代延續性。他們推斷,新石器時期,此地較適宜人們居住,形成了較厚的文化堆積,可能由於突發的自然災害,或者人們找到了更適宜的居住區域,從而搬離了馬投潭。
螺蛳殼土層或為“碼頭”
在此次文物調查中,一項發現引起了專家、學者的爭議。
“我們對馬投潭村土層自然斷面鏟探發現,在5米深的文化堆積土層中有兩層用螺蛳殼和蚌殼鋪就的路面。”周卯初說,這一發現在諸多新石器時期遺址中極為少見。
周卯初分析,馬頭潭地勢西陡東緩,西南角發現的螺蛳殼、蚌殼層,應為新石器時期人類建設的碼頭。馬投潭這個碼頭若得到證實,說明漢口在5000年前就已萌芽“碼頭集市”,各部落人們,紛紛乘船在這一碼頭停靠,交換獵物、陶罐等生活必需品。
事實上,類似蚌殼路面,在潛江市的楚國行宮章華台也有發現。對於周卯初的說法,省文物局研究員、省政府文史館員祝建華表示基本贊同。他認為,馬投潭在新石器時期,至少是個渡口。文化堆積中的螺蛳層,分布非常規則,面積較大,厚度均勻,且遠古時期魚類豐富,古人根本不用吃螺蛳肉。這一螺蛳殼層不是自然遺存,而是有著明顯的人工痕跡。
武漢大學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然則對馬投潭“碼頭”猜測持不同意見。他認為,馬投潭遺址尚未進行發掘,無法判斷地下真的存在螺蛳和蚌殼路面,且目前為止考古界尚未發現新石器時期螺蛳路面。從目前掌握的信息來看,馬投潭文化堆積層內出現的大量螺蛳殼和蚌殼,可能為新石器時期人類留下的生活垃圾。
漢口人類居住歷史可前移千年
祝建華專程對馬投潭村進行了實地了解。他認為,漢口之稱,取名於漢水入口。很早以前,漢水流經東西湖後,匯入長江的入口有多處,而今天的龜山只是主要入口之一。
史載,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在今東西湖舵落口築“漢口城”。因此,最早的“漢口”,不一定為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後所稱的漢口(即現漢口)。
東西湖區經多次文物普查發現,該區柏泉農場、三店農場、泾河街等地先後發現了11處新石器時期及商代遺址,出土了大量石斧、鼎足、陶紡輪等器物。祝建華認為,5000年前已有相當多的聚落在此生產、生活,對於楚文化和漢文化的起源和形成有著深刻的影響,這應該就是漢口歷史的起源。
王然則認為,馬投潭遺址未發現新石器時期人類城址跡象,且規模不是很大,尚不能判斷為武漢這座城市的起源。但是王然和祝建華均認為,漢口人類居住歷史可前移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