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建築材料 >> 清閟閣墨竹圖軸

清閟閣墨竹圖軸

日期:2016/12/14 18:30:55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清閟閣墨竹圖》軸,元,柯九思作,紙本,墨筆,縱132.8cm,橫58.5cm。

    本幅自識:“至元後戊寅十二月十三日,留清閟閣,因作此卷。丹丘生題。”钤“柯氏敬仲”。

    竹,由於被傳統文人賦予了“虛心異眾草,節勁逾凡木”的人格象征,因此,自宋代文同等人倡導始,到元代已成為極受歡迎的繪畫題材。從技法上看,有勾勒填色的“畫竹”與墨筆寫意的“寫竹”之分。此圖即屬於“寫竹”一路畫法。柯九思曾主張:“畫竹寫干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或用魯公撇筆法。”(《珊瑚網·畫跋·卷八》)觀此圖畫法,拳石皴法渾厚,實源於董巨一派,而墨竹則全法文同。作者以淡墨寫干,用筆挺拔圓渾,宛如篆書,竹節兩端再復垂墨,不勾節卻連屬自然。竹葉行筆沉著穩健,一如後人形容他的墨竹“大葉長梢動冕旒”,以深墨為面,淡墨為背,正是源自文同。(米芾曾言:“……(畫竹)以深墨為面,淡墨為背,自文同始。”)再加上勁健的小枝穿插其間,使叢竹於莊重、淳厚之中顯示出活脫的生韻。

    清內府《石渠寶笈·初編·養心殿》著錄。 

    名詞解釋:

    柯九思

    柯九思(1290--1343年),字敬仲,號丹丘生,台州(今浙江臨海)人。元代著名書畫家、書畫鑒定家。能詩文,擅書法,精畫墨竹,師法文同一派。間作山水。曾官奎章閣鑒書博士。有《丹丘生集》輯本。

    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歷任秘閣校理和陵州、洋州知州等職,元豐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死,故世稱“文湖州”。工詩、詞、書、畫,蘇轼稱他為四絕。功畫墨竹,主張畫竹必先“胸有成竹”,對後世創作構思有積極影響。後學者眾多,有“湖州竹派”之稱。有《丹淵集》。

    皴

    中國山水畫技法之一,即用干、濕不同的筆墨畫出樹、石、山體的紋理,增強其質感。皴法有許多種,如大、小斧劈皴,刮鐵皴,牛毛皴,大、小披麻皴等,皴法的變革往往是新的山水畫風誕生的契機。

    董巨

    董巨,即指五代畫家董源、巨然,兩人均善畫江南景色,多作平遠布局,筆墨圓潤輕淡,境界滋潤秀麗,共同創立了南方山水畫派系。

    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後遷襄陽(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歷任地方官,宋徽宗時曾任書畫學博士,擢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精書畫,繪畫擅長水墨山水,作潑墨雲山,自雲:“信筆作之,多煙雲掩映,樹石不取細意,似便已。”(米芾《畫史》)創“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評:“老米畫難於渾厚,但用淡墨、濃墨、潑墨、積墨、焦墨,盡得之矣。”(《容台別集》)所創“米點山水”意過於形,極富筆墨情趣,使山水之格為之一變。

    書法初宗二王、顏真卿,後博采眾長,自成一家。用筆變化多端,有“八面出鋒”之譽,結體欹側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為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書家,與蔡襄、蘇轼、黃庭堅並稱“北宋四大家”。

    石渠寶笈

    中國書畫著錄書,共有三編,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編纂,初編成書於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編成書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冊;三編成書於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書中收錄的均為清朝宮廷所藏之書畫作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