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春花秋月了無痕

春花秋月了無痕

日期:2016/12/14 19:13:28      編輯:古建園林

蘇州園林裡,我最喜歡的有三個,網師園、滄浪亭、藝圃。這都是些不大的園子,因為深藏於小巷中,反倒顯得平實,容易讓人接近。從少年時候開始,我們同學幾個就常常結伴去園林裡游玩喝茶。遠到虎丘的冷香閣,近到學校附近的藕園,處處留下了我們從少年直到青年的足跡。關於園林裡的那一些泛著歷史沉渣的典故,年輕的人通常是不懂得要去了解的。我去園林從來都是走馬觀花式的,我看不透造園主人曾經的用心,也不太能夠明了那些假山池水中所擁有的丘壑。

只記得,十八九歲的樣子,是個沒課的下午,我跟兩個同學去網師園裡游玩拍照,那個季節裡,假山旁的迎春花一簇一簇地開得正燦爛,花影亂顫,顛倒在園中一汪池水裡,畫面美得極其精致以至於蝕骨。即使粗心如年輕的我們,在那一個春天的午後,也是深深體味到了園林之美的。同去的兩個同學那時正戀愛著,我恰巧是女生的同桌,於是木知木覺的我常常就充當了他們的電燈泡。現在回想起來,女同學實在是個婉約的江南女子,白晰的皮膚,細細的眉眼,寫得一手好字;而男同學呢,也正是一個典型的江南男子,斯文有禮,文采頗豐,兩人青梅竹馬,放在古時,合該是生活在江南園子裡的一對璧人;偏偏兩人要歷經無數感情曲折,分分合合,多年後,終是未能逃脫勞燕分飛的結局,自然也就沒有能夠成就我理想中的那一段古典佳話。如今這段往事,提起來,總讓人黯然。

想起來讓我黯然的,還有那個寫《浮生六記》的沈三白。他和他的芸娘,最幸福的生活片斷之一該是留在了中秋月圓的滄浪亭裡吧?乾隆年代,滄浪亭一帶還是竹木叢生,清流環繞的幽雅清靜之地,關於中秋的那一個夜晚,沈三白在他的閨房記樂中寫道,“循級至亭心,周望極目可數裡,炊煙四起,晚霞燦然”,“攜一毯設亭中,席地環坐,守著烹茶以進。少焉,一輪明月已上林梢,漸覺風生袖底,月到被心,俗慮塵懷,爽然頓釋。”那一夜的芸娘,可愛地想要駕一葉扁舟往來亭下,終不得。而如今,幾百年過去了,明月清風依舊,曾經滄浪亭裡的那一些風雅的人物又去了哪裡呢?我偶爾走入滄浪亭,很少會想起那郁郁不得志,從官場退隱的造園主人蘇舜欽,卻總是會想起那個溫婉聰慧的沈芸娘。在千千萬萬個江南女子中,她一定不是最出色的,卻肯定是最讓人想念的。林語堂曾經稱她是世間最可愛的女子。只可惜,這麼一個溫山軟水的園子裡的女子,縱有著千般的柔情似水,卻也沒能抵擋住歲月人事的摧殘,華發未生,早早地就走了,獨留下沈三白在滄浪亭畔感歎事如春夢了無痕。

然而,這了無痕的故事又何止發生在一個滄浪亭裡?有心的人,如果細細探尋,恐怕在任何一個園子裡的任一扇小小漏窗中也是能夠找到些許傳奇的爪毛的。只是,這現代的社會,步履太匆匆,早已容不下太多的傳奇。倒不如得空的時候,讓我們閒坐在藝圃臨水的茶館裡,握杯碧螺春,等到月明星稀,仿若又回到了沈三白的年代,終是那一份根深的吳地情懷,任歲月荏苒,依舊流淌在園中的亭台樓榭間。《蘇州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