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潼南雙江古鎮
日期:2016/12/14 17:41:26   編輯:古建園林重慶潼南雙江古鎮
楊尚昆舊居
楊尚昆舊居位於重慶市潼南縣雙江鎮金龍村,又名“四知堂”、“長灘子大院”,系第四任國家主席楊尚昆同志的誕生地。大院始建於清代同治1862年,距今約150年歷史。2006年,在楊尚昆同志誕辰100周年前夕,經黨中央批准,長灘子大院被命名為“楊尚昆同志舊居”。舊居占地總面積約10000平方米,大院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房屋39間。大院用材考究,雕刻精美,構思獨特,堪稱古民居建築的奇葩。
舊居裡面陳列著大型歷史圖片文物展——《楊尚昆生平業績展覽》,按楊尚昆同志的人生經歷分為10個部分:投身革命、留學前後、率部長征、華北抗戰、延安歲月、為新中國建設嘔心瀝血、在改革開放的前沿、積極探索新時期的軍隊建設之路、在國家主席任上、深情永駐。通過400余幅珍貴的歷史照片、150余件文物文獻資料和多部影視資料片,充分展示了楊尚昆同志光輝的一生。
楊氏民居
楊氏民居,又名田壩大院,位於重慶市潼南縣雙江鎮正街,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我國西南地區保存最完整、最具規模、最具特色的清代民居建築之一,被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譽為“民族的瑰寶”。
大院有大小門108扇,房屋廳堂51間,漏窗300余堵,式樣繁多,造型各異,格調清新。尤以門楣、門簾雕飾最為精美,堂屋前兩立柱的斜撐、懸瓜分別镂刻有“雙獅解帶”、“雙獅戲繡球”,其工藝亦精湛絕倫。楊氏民宅從設計到建造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品位,是經典清代民居建築,被譽為“清代民居博物館”。田壩大院,作為我國優秀古建築遺產和清代民宅建築藝術的珍品,從對外開放以來,深受海內外專家、學者的好評,被譽為重慶的建築“奇葩”,雙江的“大觀園”,曾為《凌湯圓》、《故鄉的足跡》、《主席舊居,老人樂園》、《閃亮的馬掌鐵》及《楊尚昆的一生》等許多電視劇和紀錄片的編導者們選作主要拍攝地點。
楊尚昆陵園
楊尚昆陵園位於重慶市潼南縣梓潼街道辦事處衛星村,1999年4月破土動工興建,2001年5月18日,楊尚昆骨灰回鄉安葬。
陵園包括停車場、陵道、管理房、瞻仰廣場、雕像、墓茔、墓屏、綠化帶、後山懷念林等,總用地面積30余畝,其中停車場、陵道2399平方米,廣場1801.6平方米,綠化面積3294平方米。
從瞻仰廣場拾級而上,便是墓區。漢白玉石堆砌成墓茔,墓茔上方嵌有翠綠色花崗石花環,墓蓋石為一整塊漢白玉石,上刻尚昆生卒年(1907-1998)。墓室為楊尚昆與妻子李伯钊骨灰合葬墓,墓後有李伯钊的生平簡介。
青龍山山腰有一片新植的樹林,那是尚昆主席的摯友、部下及曾在身邊工作的人員集資倡議營造的“懷念林”。一塊青石碑上刻著“懷念林”三個金色的大字和一百多位曾經在楊尚昆身邊工作過的同志的名字。他們自發集資10余萬元種植了香樟、山茶、廣玉蘭等數以千計的常青樹木,來寄托他們對尚昆主席的悼念之情。
楊闇公舊居
楊闇公舊居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坐落在潼南縣雙江鎮正街,由江澤民同志題名,是楊闇公烈士及胞弟楊尚昆同志幼時學習、生活、成長的地方,也是中共四川省委早年地下活動的一個重要據點。
舊居坐北朝南,修建於清鹹豐年間,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系典型的南方晚清懸山頂式民居青瓦建築,占地面積5922平方米,分別由楊闇公生平陳列館、楊家生活實物復原及中共潼南歷史展覽三部分組成,采用幻影成像等高科技手段,通過直觀而豐富的圖片、實物再現了楊闇公烈士光輝戰斗的一生。
楊闇公烈士陵園
楊闇公烈士陵園位於重慶市潼南縣城郊石碾村尖山子,為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中共重慶地方執行委員會(即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任書記兼軍委書記楊闇公烈士而修建。1996年12月,國家民政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09年5月,與楊闇公舊居一道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1987年3月11日,為紀念楊闇公犧牲60周年,鄧小平為潼南“楊闇公烈士陵園”題寫園名。3月28日,鄧小平為楊闇公烈士塑像題寫“楊闇公烈士永垂不朽”碑名。1987年4月2日,楊尚昆、廖漢生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陵園落成揭幕。1992年1月28日,江澤民為楊闇公烈士題寫“紀念闇公同志,弘揚先烈精神,堅定革命信念,立志振興中華。”碑文。1992年3月1日,李鵬為楊闇公烈士題寫“楊闇公同志為革命英勇獻身,浩氣長存。”碑文。
楊闇公烈士陵園原建於1986年10月,占地面積12.5畝,由陵道、車場、洞道、瞻仰廣場、塑像、墓茔、題詞碑、陳列室等八部份組成。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保護和利用好革命遺址”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共潼南縣委、縣人民政府於2009年啟動了楊闇公烈士陵園保護改造工程,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築學專家、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齊康教授負責調整設計楊闇公烈士陵園整體規劃方案。此次陵園保護改造工程,在現有占地12.5畝的基礎上擴展到50畝,功能由下而上塑造三個不同的空間意境,分四個區。一是入口休憩區。包括入口的廣場、陵道和廣場小園林區域。為了完善入口區域的空間關系,在入口處擴建成為一個入口廣場,人口的引道保留原有的道路。更新入口大門使其具有標志性和引導性。二是陵園瞻仰區。根據陵園落差18米的高度,由三個錯落的平台組成,分別是第一層的楊闇公生平浮雕牆為主導的小廣場,位置是在兩條軸線的轉折處,原先是由圓拱形的甬道連接,在新的規劃中用廣場及台階將其代替。第二層是雕像廣場。從第一個廣場拾級而上,形制上軸線對稱,兩邊的陳列館環抱廣場,楊闇公烈士全身雕像立於正中,雕像身後是長方形的跌水池,雕像倒影映於水中,表達了肅穆、寧靜的氛圍。第三層是楊闇公遺體瞻仰墓茔廣場和解放潼南犧牲的解放軍烈士墓群及名人題詞平台。設計中楊闇公烈士及其夫人的墓茔保持不變,出於讓烈士之墓入土為安的思想,對其墓體加以圍護,在墓前加由朱德題字的墓碑。雕像、墓及墓碑在整個陵園的中軸線焦點位置,合理的利用了地形的高差變化,使用了逐級抬升的空間視線處理,體現了其地位的重要性和在整體空間上的主導作用。三是展覽辦公區。包括環抱在雕像周圍的展覽大廳,和入口的接待中心及辦公樓。內部建築供展覽、辦公的功能需要。四是森林公園區。周圍山體部分,作為統一規劃並結合周圍現狀將其退耕還林設計為森林公園,以休閒戶外和登山等活動為主,這樣森林公園納入到陵區范圍,不但保護山林水土增加陵園景觀環境,還讓陵園成為潼南縣城一處風景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