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園林與戲劇音樂
日期:2016/12/14 19:12:53   編輯:古建園林園林外在的客觀形象多半是靠自然景觀來顯現,而內在的主觀意象則靠人有意識有目的地去創造。通過園林這個自然的空間領域形象,喚起游園賞園者的想象和聯想,生發出園外意、景外象、象外情。古典園林與戲劇音樂的關系正是體現了這種園林內在的主觀意象。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西廂記》裡活潑俏麗的紅娘短衣短裙,靈活的眼神,多變的神態表情,既俠骨熱腸又刁鑽潑辣,撮合了小姐莺莺和張生的一段曠世姻緣。這是蘇州網師園中的夜花園夜堂會讓游客附入才子佳人的古典夢境中,其夜堂會至今也是吸引游人的主要所在。園林學家陳從周先生曾詠諸體詩詞比江南各家園林,派給網師園的是小山詞。“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這是描繪其夜花園最恰當的句子。園林藝術重形象更重意象,即營造園林要使之成為一種真正的藝術,必須重視園林外在的客觀形象,而更應該重視它內在的主觀意象。園林外在的客觀形象多半是靠自然景觀來顯現,而內在的主觀意象則靠人有意識有目的地去創造。游園賞園者是通過園林這個自然的空間領域形象,喚起想象和聯想,生發出園外意、景外象、象外情,余味綿長。
古典園林中的多種戲劇舞台形式
園林與戲劇的關系,首先表現在我國園林中的多種形式舞台,皇家園林尤為突出。頤和園中的和園是一座戲院,裡面的舞台是一座三層的大戲樓,建於1894年,是最後一座皇家的舞台,這座戲樓高21米,上下三層可以通聯,台下還有一個高敞的地窖,窖底有一口很深的水井,據考證,這是為台上的唱念產生共鳴作用的。當年在這座舞台上演出的劇種,主要是後來被稱為國劇的京劇。那些標志著京劇成熟定型的大師譚鑫培、楊小樓等常在這裡為慈禧獻藝。有人把這座舞台比作京劇的搖籃,是有些道理的。頤和園內還有一座較小的舞台,在長廊西部的聽鹂館內,當時台上演出的,主要是現在所說的曲藝,有大鼓一類的說唱。這座小舞台也有一口台底的水井。北海的東岸,有一座環水建造的庭院,叫做畫舫齋,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築,只是中間的天井是沿著房基呈長方形的一池碧漪。南屋建成舞台式樣,演唱時,聲音要拂過水面傳到北房正殿前部的抱廈裡和東西配殿的聽戲場所。這也可謂是一種水上共鳴的處理!北海靜心齋內的沁泉廊,處於池中,三面環山,在裡面演唱,既得水和,又得山應。這種設計還可以從其它園林中見到。如為一中型山水園的揚州寄嘯山莊,又俗稱“何園”,其內的水心亭,又稱戲台,拍曲其中,水面與四岸樓廊形成的回響效果,極為動聽。北京恭王府萃錦園內的戲台是另一種形式,舞台設在廳內,與民間戲院相似,但是裝修講究的包廂、廳台的彩繪,都極為華美,是王府的氣象。廳內聲音清脆悅耳,冬日聽戲,可以取暖,比起室外舞台,具有四時皆可使用的優點。北京其他王府的花園裡,也幾乎都設有戲台。有的寺廟園林內也有戲台,如白雲觀、金山寺都有專供唱戲的場所。一般江南的私家園林中的廳堂,也都能進行堂會演出。蘇州拙政園的“卅六鴛鴦館”,是清末富戶,“吳中老生第一人”張履謙拍曲清唱之所在。卅六鴛鴦館半壁臨水,清風徐來,最特別的是頂棚呈連續四卷的拱形狀,既流暢美觀,又可利用這弧形的反射功能,增強聲腔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繞梁萦回。“江南曲聖”俞栗廬、其子“昆壇泰斗”俞振飛、張元和、張允和姐妹都曾是卅六鴛鴦館的座上客。雅集興會,盛極一時。
古典園林對聲音的追求,也是一種音樂的美感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是被蘇轼稱為“詩中有畫,話中有詩”的王維的名篇《竹裡館》,正是在他的辋川別業裡的寫實作品。園林的美固然要靠視覺去欣賞景物的形態,但聽覺的美感也是園林中不可缺少的。如蘇州拙政園的聽雨軒、留聽閣借芭蕉、殘荷在風吹雨打的條件下所產生的聲響效果而給人以藝術感受,使聽雨軒、留聽閣具有較高的格調和意境美,從而使整個園林內美學情愫圓融和諧,空明靈動。又如蘇州的耦園東臨環城河,登“聽橹樓”可見河中千帆競發的壯觀場面,耳聽咿咿啦啦的橹聲,真乃詩畫般的境界。在園林中,焚香一爐,或臨溪流,或坐靜室,或於新竹叢中,或於春花枝底,彈琴一曲、吹箫相和,都是園中樂事。南朝劉宋時代南兖州(今揚州)刺史徐湛之在蜀岡建造“風亭、月觀、吹台、琴室”,其中吹台、琴室無疑是作樂之所。“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雕,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箫。”這是唐代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一詩。至今,復建完成的二十四橋景區,仍在這“箫”字上做文章,在橋畔構築“聽箫樓”。
園林景物與戲劇的關系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描寫唐明皇和楊貴妃愛情故事的《長生殿》,便是取自唐代華清宮內的殿名。《西廂記》裡多有寺廟園林的景色描寫。園林和戲劇的關系,還表現在劇作中大量的園林景色的描繪,以及在花前月下的園林中的故事情節,這在才子佳人的劇中更是如此。有的還直接以園林景物為劇名。《桃花扇》的尾聲,一曲《哀江南》是以園林興廢表現國家興亡的絕唱,而《牡丹亭》中園林場景的描寫就更具體,人物中還有花神出現,“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是著名的兩句唱詞,其中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等通常就是用作對園林中景物和活動的概括。這是古典園林與戲劇音樂關系的體現,同樣可豐富園林中的游覽活動,使游園者在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觀中暢游,從而得到文化品位上的追求,廣博知識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