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四川黃許古鎮

四川黃許古鎮

日期:2016/12/14 17:43:10      編輯:古建園林

    古鎮黃許鎮歷史悠久,地勢高險,上風上水,自古就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早在西漢王朝建立的第二年(公元前203年)就在這裡建綿竹縣,這裡成為蜀都首府的門戶。據考證:綿竹關遺址在今天黃許鎮新龍村和江林村境內。這裡地高土厚,東北有綿遠河為屏障。綿遠河流到馬鞍山咽喉有一小橋,這橋是那時由秦入川,渡綿遠河進入綿竹關的唯一渡橋,魏將鄧艾暗渡陰平,取江油、奪涪城,渡綿遠河,攻綿竹關,從地理地勢看,有理由認為他必走此渡橋。在這裡建關鎮守,可謂太平,難怪在河西高岸上建了太平寺。在馬鞍山山梁上還有山洞,當地人稱仙女洞,據進過洞的人說,洞中有石桌石凳,說明洞中有山洞人居住過,臨水而居,這把黃許鎮的歷史推向了遠古。

    在綿竹關遺址上有一土包,高出地平,這可能是綿竹關內的點將台被毀形成,所以這裡的地名叫土將台。這裡還有人把它叫五馬歸巢。當地人說這裡地下有五匹金馬,所以叫五馬歸巢。這五馬是指劉備的五虎將的五馬還是指諸葛瞻父子血戰綿竹關的馬,人們自己去理解吧。人們把對英雄忠勇的敬意寄托在美好的事物上。兩地名是對這裡是綿竹關遺址的參考。

    在新龍村還有兩座廟宇,一叫迴龍庵,一叫聖足寺,龍和聖是皇帝的代名詞,這說明皇帝來過這裡,也說明綿竹關的重要地位。境內的上庸長阙是司馬孟的墓牌坊。綿竹關的戰略地位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取代。可惜綿竹關在後來的一場雷擊大火中燒毀了,綿竹關在天火、兵燹中消失了,綿竹關雖然消失了,但是這裡戰略要地的位置沒有改變。到唐朝武德年間(620年),朝廷又在離這裡不遠的地方建起了鹿頭關,並派兵鎮守,這裡依然是成都門戶。鹿頭關以綿遠河為屏障,綿遠河河面寬三百多米(清同治十一年,羅江劉有鳌獨資修建的利濟橋117洞,長120余丈)。鹿頭關建有關門,解放後關門還在,更夫每夜還按時打更:“壹更鑼兒響,烘籠提下床”.東門沒有關門,但是有24節台階。鹿頭關還建在北門,也就是今天黃許鎮人叫的北柵子,筆者小時候還親眼看見過關門上方三個深蘭色正楷大字:《鹿頭關》,字有光澤,估計是用瓷片燒制而成。這裡地勢險要,關前是滔滔河水,只有高坎上有羊腸小道通入關內,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鹿頭關建起後,這裡就戰火連年,朝廷守將,兵馬使,節度使,利用這裡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謀反、叛亂。朝廷派兵平反,這樣叛亂,平叛,反復戰爭,苦了這裡的百姓,阻礙了黃許的建設。鹿頭關為什麼會更名黃許鎮呢?據老人們傳說:朝廷派來的黃巡府,許暗察相繼死在這個地方,為紀念他們,便將鹿頭關更名為黃許鎮了。當然這只是個傳說,是否事實,可能已無從考證。

    黃許鎮還有世上少有的特色,那就是在不到一平方公裡的鎮街上,有十座廟宇,兩個會所建築,一個天主教堂,那只有縣城才有的建設,這裡也有。如十殿閻君。所建十殿不比豐都鬼城遜色,尤其是那雞腳神,無二爺(黑白無常)雕塑遠勝鬼城豐都,他兩手提鐵鏈,安有機關,惡人進廟,踩動機關,雞腳神,無二爺揮動鐵鏈,嘩啦啦迎面向你撲來,嚇得人魂飛魄散,看你還敢做壞事麼。

    黃許鎮的娘娘廟會更是川內外人都知道的。每年農歷三月初二逢會,八大幫必來,盛況空前,熱鬧非凡。

    黃許鎮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優越特殊,境內有三國遺址,唐朝關驿,作為旅游重鎮不可忽視。作為旅游重鎮必須有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支撐,才能發揚光大,長久不衰。

    當前黃許新城正崛起,他體現出新時代的新面貌。被地震毀壞的改造已經啟動,令人欣喜,黃許鎮的未來更美好。

推薦閱讀:

查濟古村:深山幽谷中的璞玉

廣州朗頭古村

傳統民居福州朱紫坊街區

古今錯落的京城古文化購物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