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爾巴 中國邊境的世外桃源
日期:2016/12/14 17:55:46   編輯:古建園林 在西藏和尼泊爾、錫金等國交界處,有一個族群,他們被稱為夏爾巴,“夏爾巴”,系藏文sar-pa一詞的音譯,意為“東方人”。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起,他們不斷引起國內學者的研究興趣。
到上世紀80年代,國內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使其與寧夏發生了聯系:業界認為夏爾巴和曾經在寧夏建立西夏王朝的黨項人可能存在著親緣關系。2006年以來,學術界和一些媒體上出現了夏爾巴是西夏王朝後裔的猜想。客觀上,這些觀點使得夏爾巴問題特別是其族源問題成了寧夏歷史學、西夏學界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
在銀川市委領導的關懷下,銀川市西夏陵區管理處主任徐堅的直接領導下,由西夏陵區管理處副主任、西夏博物館館長馬升林,西夏陵區管理處保衛科科長馬耀平,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教授楊滿忠,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楊浣等4人組成的課題組,於7月16日至8月15日對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夏爾巴進行了田野調查。這次調查以西藏日喀則地區定結縣陳塘鎮、聶拉木縣樟木鎮為重點,覆蓋了甘肅南部、青海西寧、四川甘孜等相關地區。這也是寧夏西夏學專家第一次組成團隊對夏爾巴進行考察。
這次考察,他們有何新發現?我國境內的夏爾巴真是西夏王朝流亡者的後裔?本報為讀者詳細解讀。
困難重重的田野調查
課題組面臨很多困難,行路難是最大的障礙。
進村的大部分路段都需負重步行,在20多天的實地走訪中,每個人體重差不多平均銳減了5公斤。課題組成員每天行程的一多半時間都消耗在蜿蜒曲折、險象環生的道路上——有的根本不能稱之為道路。比如日喀則地區定結縣陳塘鎮,那裡根本不通公路,課題組成員完全是負重步行近5個小時才抵達高山峻嶺之上的夏爾巴村寨。
樟木鎮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聶拉木縣境內,地處中尼邊境喜馬拉雅山中段南麓溝谷坡地上,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鎮。從聶拉木縣城到樟木鎮要翻30多公裡的山谷,藏人習慣把山谷稱作溝,公路就修在溝邊,像掛在峭壁上,許多路段一邊是深不見底的懸崖,一邊是望不到頂的峭壁。更令人提心吊膽的是,在不少峭壁上,常常半吊著巨石。
吃飯也是一個問題。對於習慣了魚米之香的人們來說,西藏高原的飲食顯得生硬不少。並且,課題組成員多為回族,疲憊饑渴之後無處尋找一頓可口的清真餐飲。大多數時間,泡面成了主食。西藏是高原氣候,晝夜溫差很大,有時不得不靠電褥子取暖。
但是每到一處美景,都會令疲憊驅散些。藍天、白雲、雪山、峽谷、森林,這些代表西藏的自然風光,在樟木鎮格外靓麗。樟木溝環境優美、空氣潔淨、民風淳樸。山上有許多古樹,虬枝盤旋、古樸典雅。遠遠看去,山上掛著許多瀑布,輕輕地從高處滑落,猶如一條條潔白的哈達,在迎接遠方的客人。
課題組在全面熟悉鎮情、村情的基礎上,入戶進行口頭詢問式調查。他們預設的基本問題有夏爾巴的來源、夏爾巴的信仰、夏爾巴的婚葬、夏爾巴和藏族的關系、夏爾巴語基本詞匯等。調查結果顯示,夏爾巴對於自己族群的族別身份存在著明顯的分歧,但是對於自己族群的原居地有著共同的觀點。這就是康巴木雅。
推薦閱讀:
保護古村落延續水鄉原生態文脈
長沙市博物館完成提質改造
位於花都區的八角古廟當選省三大新發現之一
藝術家畫筆為古村落復興探路
推薦閱讀:
保護古村落延續水鄉原生態文脈
長沙市博物館完成提質改造
位於花都區的八角古廟當選省三大新發現之一
藝術家畫筆為古村落復興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