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算整個尼泊爾都不在了,只要巴德崗還在,就值得你飛越半個地球來看它。”這句極致的贊譽,出自英國著名旅行家鮑威爾之口。
在24根用於支撐廟塔的石柱下端,分別刻著一幅“魚水之歡”的彩繪性愛浮雕,極其誇張的姿勢變換、逼真的造型絕對“兒童不宜”。
因為極致的慢生活,這座城市擁有了一種獨有的專注與淡定。而那千年的制陶手藝,以及世界木雕的頂級之作“孔雀窗”,才最終得以在這座城市流傳。
“就算整個尼泊爾都不在了,只要巴德崗還在,就值得你飛越半個地球來看它。”這句極致的贊譽,出自英國著名旅行家鮑威爾之口。
巴德崗(又譯巴克塔普爾),尼泊爾語中意為“稻米之城”或“虔誠者之城”。這座位於加德滿都谷地內的尼泊爾第三大城市,是“尼泊爾的文化之都”,也是“中世紀尼泊爾城鎮生活的櫥窗”。在這裡,除了能體驗到尼泊爾的古老文化,還能感受到一種極度寧致的生活氛圍。
許多年前,尼泊爾人從西藏收購羊毛、藥材、鹽巴,或者從中東和歐洲收購最好的手工制品,都會在巴德崗作一段時間的停留和休整。正是那時候商旅們帶來的巨大財富,最終造就了尼泊爾王朝的黃金時代,也構築了人們今天所能看到的華美絕倫的巴德崗建築群。
巴德崗見證了500多年馬拉王朝興衰榮辱
巴德崗是一座有著濃郁中世紀氛圍的古城。從14世紀到16世紀,巴德崗都是當時馬拉王朝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世紀尼泊爾藝術和建築的發祥地。在全盛時期,巴德崗有規模龐大的王宮,以及龐大的神廟建築群——172座神廟,172座朝聖者的休息所。
巴德崗見證了500多年來馬拉王朝的興衰和榮辱。馬拉王朝建立於公元13世紀初,“馬拉”在尼泊爾語中是“摔跤手”的意思。有一種說法是,當時的尼泊爾國王喜歡摔跤,一天,他在玩摔跤時得到了兒子出生的消息,於是就在兒子的名字後面加上了“馬拉”一詞。此後的國王們,也都在名字後面加上了這兩個字——這就是馬拉王朝名字的來歷。
作為曾經的國都,巴德崗有著相當規模的古建築群,主要集中在古城中心的三大廣場:杜巴廣場、陶瑪迪廣場和塔丘帕廣場。
杜巴廣場是巴德崗的第一大廣場,廣場上最主要的建築是有著99個庭院的老王宮——這是尼泊爾人永遠的驕傲。與白色老王宮相連的,是擁有眾多浪漫愛情故事的國王後宮:55窗宮。55窗宮建於公元1700年,牆壁以紅磚砌成,上面飾以優美的背景和雕刻圖案,還有55個用檀香木雕刻的“窗戶的陽台”。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曾經有位王妃,因為身困宮門不能自由外出而郁悶不樂。國王為了討美人一笑,下令將王宮的一面牆拆掉,全都換成窗子,一共55扇,這樣,王妃身不出屋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了。
現在,這兩座宮殿已經成為尼泊爾國家美術館的一部分,裡面陳列著尼泊爾最優秀的古代雕刻和繪畫作品。歲月的磨砺,讓整座建築有了一種繁華落盡的滄桑感……那些游走在宮殿附近的本地居民,盡情享受著平民的快樂,他們不被滋擾的市井生活,與昔日留下來的貴族氣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一位藝術家見到此情此景,不由感歎地說:“當人們熱衷於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時,巴德崗還能保留著這兩座完整的古代宮殿,還與平民相處融洽,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神比人多的淨地
信徒之城,是巴德崗當之無愧的稱號,鵝卵石鋪就的街道將眾多的神廟、庭院和紀念廣場連接起來,成為心懷信仰的朝聖者的天堂。
在巴德崗這塊聖地上,最不能錯過的神廟是尼泊爾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廟:昌古·納拉揚神廟。它位於巴德崗城北4公裡的一座小山上,始建於李查維王朝時期的公元323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廟內主要供奉調和之神——毗濕奴神及其十種化身,世間罕見。目前它已經被收進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整座城市信徒最集中的地方,是位於陶瑪迪廣場東側的巴伊拉布神廟。這座寺廟向著廣場開了一個小洞,每天,信徒們會從這個小洞中把祭品送入寺中。寺廟的北牆上,放著被拆解的木質戰車的巨大車輪,每到尼泊爾的新年(每年三四月),人們會把戰車組裝起來,載著巴伊拉布的神像全城巡游
值得一提的是,在巴德崗的很多神廟前,都擺著一個像石磨的東西。據說,這是濕婆神的標志。濕婆也稱毀滅之神,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相傳其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的生殖之神“獸主”和風暴之神“魯陀羅”,由於兼具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雙重性格,所以,濕婆會以各種奇特怪誕的不同相貌出現在人們眼前——尼泊爾人稱這種石頭為“林伽”,在傳說中它是濕婆的萬千化身之一,被印度教的人稱為“生命之源”,也由此可見印度教對生殖的崇尚和性文化之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