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

日期:2016/12/14 13:32:46      編輯:古建園林


    “書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猶記故宮名。山色溪聲留宿雨,菊香竹韻喜新晴。初來豈得無言別,漢柏陰中句偶成。”清高宗弘歷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一日游嵩陽書院時曾賦詩以贊。

    嵩山地區自古就是儒家學派活動的重要地區,這裡有嵩陽書院、穎書院、少室書院、南城書院、存古書院,其中最顯赫的為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初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為嵩陽寺,佛教活動場所。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更名為嵩陽觀,是道教活動的場所。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李治游嵩山時,閉為行宮,名曰“奉天宮”。五代周時(公元951-960年),改為太乙書院。北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更名嵩陽書院,歷經金、元、明、清四代未改。與湖南省的岳麓書院、江西省的白鹿洞書院、河南的睢嵩陽書院並稱為“四大書院”。鼎盛時期的清康熙年間,學院擴建至一百一十三萬二千平方米,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人數達二百余名。院中藏書極為豐富。比較重要的有:《朱子全書》、《性理精義》、《日講四書》九經等。院中有先賢祠、先師殿、三賢祠、麗澤堂、藏書樓、道統祠、博約齋、敬文齋、三益齋等建築。宋代大儒程颢、程頤、司馬光、范仲淹都在此講學,宏揚儒家思想。司馬光的巨著《資治通鑒》的一部分就是在嵩陽書院撰寫的。


    嵩陽書院的講堂和道統祠之間還有個泮池,型如“¥”字,古代凡考中秀才的都要舉行繞池一周的儀式,據說孔子的故居在泮水之濱,繞池是為紀念先師孔子,表示要效先師之法,安邦治國益於天下。 

    嵩陽書院的將軍柏,是中國現存的原始古柏,詩人李觀興詩謂:“翠蓋摩天回,盤根拔地雄。賜封來漢代,結種在鴻蒙。”據傳說,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游中岳時,對三株高大茂盛的古柏分別封二將軍柏

    為“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現在還成活的只有大將軍和二將軍兩株。二將軍周徑十五米,高約三十米,樹干下部一枯洞,可容五至六人,南北貫通,人可直立而過。雖然樹皮剝落,軀干龍鐘,但生機盎然。二將軍柏

    書院門口,有一座唐碑。高九米,寬二點零四米,厚一點零五米。碑制宏大乃嵩山之冠。系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74年)刻立,李林甫撰文,內容主要是敘述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為唐玄宗李隆基煉丹九轉的故事。唐代大書法家徐浩書寫。八分隸書,字跡工整,剛柔適度,書法遒雅。碑頂有裴。回篆刻額文,額文兩側浮雕雙龍、麒麟。碑帽頂端為寶珠,兩只卷尾獅保護,雲氣圖案自然流暢。碑座四周,分別有石龛,雕武士圖,動作各異,握蛇、執蟾、提魚斗武十分生動。反映了唐代雕刻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該碑不但文圖之雕工精美,

    唐碑而且石質細膩,在露天之下,歷經一千二百多年風雨侵蝕,碑面仍平滑如新,由於碑文是奸臣李林甫所撰,明代監察御史蔣機留詩曰“道旁林甫碑,讀之面發赤。心殘似劍矛,言甘如醴蜜。唐家對德辭,出自奸谀筆。天怒春雷轟,勿久污太室。”以議其當權時的奸詐。

    蔣公井。公元一九三六年九月,蔣介石先生赴洛陽做五十壽辰之先,來到嵩山游覽,隨行的有商震、張靜愚、錢大鈞等人。游嵩陽書院時,見此處群山環繞,環境幽靜,唯近處山野水源缺乏,當即命河南省建設廳長張靜愚。調機井隊,在嵩陽書院內鑿一眼百米深井,這是嵩山有史以來的第一眼深機井,現仍完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