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探寶中國古村落”之南社村

“探寶中國古村落”之南社村

日期:2016/12/14 17:53:36      編輯:古建園林

大宗祠門廳脊飾

大宗祠門廳脊飾

龍頭正脊裝飾

龍頭正脊裝飾

謝氏大宗祠

謝氏大宗祠

南社村巷道

南社村巷道

南社村中心池塘

南社村中心池塘

造型惟妙惟肖的脊飾

造型惟妙惟肖的脊飾

祠堂梁架裝飾

祠堂梁架裝飾

    在中華大地上,一些現存的古建築就因镌刻著千百年時光的印記而彌足珍貴。它不僅僅包括長城故宮、古墓石碑,還有那一座座如桃花源一般遠離世事塵囂的古村落。這些村落多由家族棲居而形成,歷經世事變遷卻生生不息。那裡得以保存至今的一磚一瓦,一椽一木,無不凝聚著最質樸的鄉間民俗,無不講述著最原汁原味的華夏民風。

    這組圖片探訪了至今保存較完好的歷史文化名村,從他們現存的古建築入手,展現這些中國古村落的獨特魅力。如果這些桃花源最終被現代文明所吞噬,至少,希望這些影像能夠將這些妙趣橫生的鄉土文化瑰寶永遠定格、流傳於世。

    南社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處於南社村樟崗嶺與馬頭嶺之間。現有人口三千余人,該村始建於宋朝,已有800多年歷史,被鑒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村位於東江之南,寒溪河之東的馬頭嶺與樟崗嶺之間,周圍有大片埔田,小山上種滿荔枝。村中心的長形水塘由四個水塘連成,其形似船。塘邊的古榕綠葉婆娑,傍晚百鳥歸巢,早晨眾鳥爭唱,一派朝氣蓬勃的新景象。

    南社村是一座以謝氏家族為主的血緣村落。但謝氏還沒移來的時候,南社就已經存在了,有戚、席、麥、陳、黃等姓氏的居民在此生活。據史料記載,遠在南宋時期這裡即已立村,原稱“南畲”,後因“畲”與“蛇”同音,而蛇為民間所忌,故到清康熙年間改名為“南社”。遷居南社,成了謝氏族人改變家庭或個人命運的轉折點。更值得慶幸的是,謝氏的到來成全了南社村數百年的輝煌。南宋末年,蒙古人南侵,攪得宋人不得安生。生活於江浙一帶的謝尚仁惶惶不可終日,他走啊走,腳步停在南社,再也沒有離開。

推薦閱讀:

朱家峪:江北第一古村

保存最完整的磐安烏石古村落

蘇州桃花源裡水鄉古鎮

“探寶中國古村落”之諸葛村

祠堂正脊裝飾

祠堂正脊裝飾

民居住宅大門

民居住宅大門

百歲坊門

百歲坊門

雲野公祠

雲野公祠

住宅門側面祭神

住宅門側面祭神

祠堂祀廳

祠堂祀廳

鳥瞰南社村

鳥瞰南社村

    謝尚仁是出現在南社村的第一個謝姓人,是南社村謝氏家族的始祖。據村人介紹,謝尚仁的父親和祖父都是宋朝的地方官,分別擔任過廣東南雄州推官和南雄郡司馬。謝尚仁37歲來到南社,雖然是給人擦皮鞋的,但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這一傳統代代流傳下來,因此南社村人才輩出。南社村歷史上出了11個進士、舉人,29個秀才,其中有一位還跟隨左宗棠南征北戰,被封為建威將軍。人才興旺,謝氏家族很快就在南社村崛起,而其他姓氏的人卻慢慢衰落了。

    謝氏大宗祠是南社村富於特色的著名建築,其三開間三進院落布局,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二進檩條之間用卷草花紋雕刻的叉手與托腳連結,首進屋脊陶塑和二、三進屋脊灰塑及封檐板木板木雕工藝精美。采用歇山屋頂,為東莞地區祠堂少見。

    村中另一座著名建築百歲坊也有一段故事。百歲坊始建於明萬歷年間,當時南社村的謝彥眷夫妻都同時超過一百歲,東莞縣令李文奎上報朝廷,朝廷准予建祠,公祠命名為“百歲坊”,所以百歲坊的正面像牌坊一樣建造。現存建築三開間二進院落布局,首進為三間三樓牌坊,歇山屋頂,檐下施如意斗拱,影壁須彌座紅石雕及二進梁架木雕工藝精巧。百歲坊坊祠結合,布局奇巧,1993年被列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南社民居大都為三間兩廊布局,以光緒年間武進士謝汝镠家宅為典型代表。建築為三間兩進院落布局,與祠堂相比,顯得樸素實用,但仍有灰塑、木雕、石雕等藝術構件裝飾。

    這些融家廟、水坊、古井為一體的古建築群落不僅保留了較為完整的明清文化,而且還成了考察早期珠三角地區水鄉居民生活狀況的鮮有依據,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開發利用價值。

推薦閱讀:

朱家峪:江北第一古村

保存最完整的磐安烏石古村落

蘇州桃花源裡水鄉古鎮

“探寶中國古村落”之諸葛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